首页>国学网事 > 北京:邀请市民来照看文物
北京:邀请市民来照看文物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9-30 10:33:5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好在,现在整个社会逐渐有了“人人有责”的文保意识,也认识到了志愿者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去年7月份,南京文物执法大队向我们取经,也组建起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

 

  【图语:天坛】

  羊年春节,51岁的郝立新没闲着。得空的时候,她都会去“逛一逛”天坛。

  这习惯是从去年4月开始养成的。从那时起,每个周六的早上8点半,郝立新都会准时出门,从东门走进天坛,仔细查看那里的草木砖瓦,半小时后出西门,然后前往古建博物馆旁边的义工协会办公室值班。

  她是一名文保志愿者。在北京,像郝立新这样的文保志愿者,已有779人。

  除了郝立新,还有很多文保志愿者在假期里照常“上班”,照看着东四胡同、大运河南新仓、火神庙等文物景点。“他们仍在走访文物点,并将信息反馈给我们。”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工作人员廖宏宁说。

  不定期巡视文物点,已反馈有效信息726条

  “北京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840处,而市文物局执法队只有18个人,各个区县文化委员会负责文物的也都不超过4人。”北京市文物局执法大队队长赵建明早就希望能有一批志愿者,将文物点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文物局。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某个部门、某几个人的事,更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说。于是,市文物局萌生了开展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的想法:让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让市民成为文物的守护人。

  最终,在多家义工协会提交的方案中,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方案脱颖而出。去年4月12日,市文物局在国子监内举办了志愿服务行动启动大会,面向全社会招募文保志愿者。“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招募消息的,当时想都没想就打电话报名参加了。”郝立新笑着说,“能尽些绵薄之力,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完好地传下去,是我的愿望。”

  截至目前,通过网络、电话、现场报名等方式注册的文保志愿者有779人,实际到岗536人,有866处文物点被分批分次成功认领。

  “文保志愿者分为个人志愿者和专职志愿者两大类。”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项目部主任张慕洁说,个人志愿者负责查看认领的文物点,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以照片或文字形式将文物点的情况传回来。专职志愿者需要值班,负责整理个人志愿者传回的信息,并反馈给协会的工作人员,然后由工作人员汇总上报给市文物局执法大队。

  反馈的信息中,已有726条被交给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比如,文保志愿者发现前门大栅栏地区有一处文物景点被改成了私人搭建的店铺。”赵建明说,根据反馈信息,文物局成功解决了破坏文物的问题。

  期待更多年轻人参与文物保护

  市民贾先生是一名个人文保志愿者,认领的文物点是大钟寺。贾先生说,他每周至少去大钟寺查看一次,时间不固定。他给记者看了一张手机里的照片:大钟寺朱红的外墙上,赫然多了几只脚印。他已通过微信把这条信息上报给了义工协会的平台,而他最希望的,是看到反映的情况得到及时回馈,“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志愿者的文物保护工作没白做。”

  “志愿者行动运行时间太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赵建明说,市文物局正在不断给志愿者提供支持,比如,派出专业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去年的培训我参加了,收获很大。”郝立新说。

  “如果人人都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文物,那么安全隐患就会减少,整个文物保护状况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赵建明说。

  “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赵建明认为,年青人有活力,懂电脑,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保护文物。好在,现在整个社会逐渐有了“人人有责”的文保意识,也认识到了志愿者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去年7月份,南京文物执法大队向我们取经,也组建起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张慕洁说。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