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华人自费办学:学国学不仅是穿唐装汉服
华人自费办学:学国学不仅是穿唐装汉服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9-30 10:33:30   责任编辑: 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昨日,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4万华人都在关注一件事,就是当地去年12月严重水灾,华人对当地灾情进行全面摸底并捐助,其中一位祖籍广东的华人特别引人注目。

 

  【图语:传统文化学习】

  昨日,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4万华人都在关注一件事,就是当地去年12月严重水灾,华人对当地灾情进行全面摸底并捐助,其中一位祖籍广东的华人特别引人注目。

  张伟慈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2008年3月1日,他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开办了第一家国学学堂—丹江弟子规教育学中心,免费为当地人进行国学授课,并开办了提供免费就餐的素食馆。

  起步之初,他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开倒车”。他说,他喜欢传统文化,遇到好的老师,从商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他认为自己有特定的机缘来做这件事。近年来,他讲学的足迹跨越中国东南西北,还在马来西亚推动了“光盘”行动,此外,还推广“素食”、“公益微电影”等风气。

  自己用200元的手机 投资公益一掷千金

  张伟慈,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他的祖父是广东省开平市人,从小学习中文、马来文和英语三种语言。他喜欢传统文化,但他说,身居海外,“传统文化缺失,对国学只是形成粗浅的认识。”

  2008年3月,他成立马来西亚丹江弟子规教育学中心,免费教授学生传统文化。当时有人觉得他疯了,大家对他不理解,以为他在从事不法营销,是在开倒车。他就一家家学校去推广。他开设了幼儿班和小学班,学生们半天在学校接受教育,半天在弟子规教育中心学习。他要求每位家长每个周末都要来上课。他举例说,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回到家看到父母在打麻将,父母没有成为一个好榜样,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家长连续三次不上课,就把家长和孩子劝退。然后再录取候补学生,“每年大概有30多名学生候补。”目前,他的教育中心,一年教授学生70余人。

  与此同时,他的讲学也走向国内,北至东北沈阳,西至内蒙古,东至浙江,南到上海等多地讲学。他也看到社会上形成功利思维的氛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形式而无内涵。

  同时张伟慈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授不能再是文言文“之乎者也”式的晦涩难懂,他从西方电影中,学习叙述方式。比如,他采取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在线提问有关当下爱情、社会、压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从论语的角度去回答。这样生动的形式,学生们喜欢。

  “一个人可能刚开始为的是某些目的而在表演,但不可能表演几年。”中心的志愿者郑丽红看到张伟慈推广儒学言行一致,简单生活依旧住快捷酒店,至今用的是200多元的手机。而对于公益需要投入的资金,他却不吝色,“拍公益微电影需要买设备,他直接给导演几十万元,助学捐款一投也是几万元。”

  “对我来说三菜一汤已经很好了,而且吃饭不用花那么时间。吃一顿20分钟还可以。”张伟慈说,住的很简单,去上海讲学时住的酒店100多元,“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讲一套做一套说不过去。”

  他说,他们在推广“光盘”,大鱼大肉说不过去,所以一切从简,“对我来说吃得简单,住的简单,精神丰富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说我年纪轻轻搞老人家做的事

  记者:做这个公益肯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商是否奠定了基础?

  张伟慈:这也是我那么疯狂的原因,全马来西亚像我这样年纪不是很大,而且可以说放开自己的事业,又可以弘扬或者学习传统文化,有这样条件的人不多,甚至没有,经济是其中一个条件。

  记者:你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你怎么做到从喜欢传统文化到能够讲授传统文化?

  张伟慈:我想一是从小接受经典教育;二是你既然要推广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要特别浓厚的兴趣,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最重要你要好的老师,我有幸接触到所以接触到净空老和尚、唐瑜凌等老师。

  记者:当时你的家人支持你吗?

  张伟慈:好唠叨。尤其是我妈妈,你在干吗,那时候才30多岁,我今年41岁了,你30多岁在搞老人家做的事情。可是我觉得不是的,这不是老人家做的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做的事。而且也没有人在做,确实要遭受不少的白眼。

【本文责编: 施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