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祁德川委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危境
祁德川委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危境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33:29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独有和人口较少的民族要尽快建立保护区,制订保护区条例,依法实施对保护区域的有效保护。

 

  【图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是这一文化变迁的主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往往随着一位民族民间老艺人离世,一种民族文化就消失了。”谈起严重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宣科科长祁德川不无担忧。

  祁德川来自云南景颇族,是一位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关注多年。

  祁德川介绍说,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赫哲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仡佬语,新中国成立前约有3万人会说仡佬语,改革开放前约有8000人会说仡佬语,最近调查的数据显示只有3000人会说仡佬语;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如阿昌语、普米语等。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流失十分严重。”祁德川告诉记者,上世纪民间普遍流传和使用的榨油、榨糖、纺织等传统机具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木楞房、剁木房、土掌房等民族民居建筑类型逐渐消失;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史诗、古歌等民族民间文学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人亡艺绝的现象突出;曾保存在云南佤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地区的传统取火方式现已基本消失。

  “如云南民族古籍约有8万册(件)散存于民间,由民间艺人、祭司保管传承。由于缺乏足够的抢救征集资金,目前正以每年约上千册(件)的速度流失;许多价值极高的民族历史文化古城及文物濒临消失。” 祁德川分析,究其原因,一是保管不善导致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原件流失;二是民族古籍大多由民间知识分子、祭司、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精通古籍者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少;三是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自然流失严重;四是民族文物被大量盗买。由于境内外文物走私活动频繁,如纳西族东巴艺术品、彝族毕摩绘画经籍、傣族贝叶经等许多珍贵民族文物,民族雕刻品、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民间保存不多的物品被盗买、收购,甚至流往境外;五是文物保护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已征集到的文物,因管理不善又遭破坏,未能很好发挥其应有作用。

  “更让人担忧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出现断层。” 祁德川表示,民族民间艺人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保护者、传承者。目前存在的普遍现状是,民族民间老艺人、传承人消逝后,年轻一代艺人还难以担负起传承重任,民族文化遗产传承难、传承人才缺乏已成为突出问题。很多民族的著名史诗、古籍已成为无人知晓的“天书”。

  “此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日显突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经及有效开发,也使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失蜕变严重,特色文化资源正在发生消失和变异。”祁德川说。

  祁德川委员建议:在社会上树立起大家共同关注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把保护、抢救、传承民族文化纳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各级政府应加强管理,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发文化市场;对濒危文化,还应增加抢救经费的投入,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对独有和人口较少的民族要尽快建立保护区,制订保护区条例,依法实施对保护区域的有效保护。

 

【本文责编: 郝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