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北师大学子:追逐传统文化获真爱
北师大学子:追逐传统文化获真爱
来源: 中青在线  2015-03-24 13:21:00   责任编辑: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在北京师范大学,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追逐处处皆是。诗社、古琴社、京剧社……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承载着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图语:北京师范大学】

  尽管王笑非已经卸任,但这个曾经执掌北京师范大学相声协会的大四“元老”之一仍然关注着相声协会的一举一动,他有时会跟协会其他负责人一起组织相声专场演出,有时会赶到演出现场再过一把瘾,偶尔还会指导一下“小辈”们的新段子。

  在北京师范大学,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追逐处处皆是。诗社、古琴社、京剧社……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承载着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社团部部长丁倩说。

  “别让传统文化离我们太远”

  王笑非是个地道的北京男孩,从小就喜欢相声、京剧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但他发现,在这个快餐文化越来越流行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在渐渐变淡。

  “跟很多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会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真的很远。”王笑非说。

  在王笑非的印象里,很少有朋友愿意听京剧,愿意学国学,就算是比较受欢迎的相声,他们也只是偶尔在电视上听听。

  北师大学生团体联合会主席杨柳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在进入大学之前,她想象不到自己会对唱诗感兴趣。第一次进入学校的南山诗社,她才见识到什么是唱诗。

  “同学们穿着古风的服装,诗就在他们一唱一和的抑扬顿挫中被吟唱了出来,形式特别震撼。”她说,那一刻,她就有了一种特别想学的欲望。此后,杨柳成为唱诗的追随者,古诗也不再离她遥远。

  同样“混迹”于南山诗社的文学院学生余丹曾经也对唱诗一无所知。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他听到了一首跟自己以前背诵的不一样的《古从军行》,那不再是生涩难懂的古诗词,而是一字一句都飞扬着旋律的生动表演,他就这样被这种形式打动了。

  相较于唱诗,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戏曲是离他们更遥远的文化形式。

  在进入学校的昆曲研习社之前,大三学生车祎对于昆曲的了解仅限于一个概念,上高中时听过一次,也像是“听天书一样,一句都没听懂”,那时候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都不会跟昆曲有交集。

  但是真正进了昆曲社,他开始跟着前辈们入门,渐渐了解了每一段戏的唱词含义,再配上那咿咿呀呀的柔美唱腔,他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开始有兴趣起来。车祎觉得,如果让大家都能有一个了解认识昆曲的机会,也许很多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成为这种传统文化的追随者。

  学生社团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遍地开花

  据了解,北师大现有松风琴社、南山诗社、箫笛学社、相声协会、以雅昆曲研习社等十几个国学类社团,每个学期都会开展数十场活动。

  相声协会,成立于2006年,坚持相声演出,秉承传统,年年专场不断,岁岁笑语欢声。南山诗社,成立于2007年4月2日,社名“南山”出自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社使古典诗词吟唱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学生中得以宣传和推广。“中华诵”经典诵读协会,成立于2012年12月21日,旨在通过诵读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常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集体读经,协会还连续两年举办北京高校文化回归中国梦高峰论坛、传统经典诵读夏(冬)令营……

  然而,在成立之初,这些学生社团并不像现在这般红火。

  在接任以雅昆曲社社长的时候,车祎也曾经犯过愁,因为实在没几个人对昆曲感兴趣。

  “那个时候昆曲社自己搞演出,很多人都不买账。”他说。在新学期社团招新的时候,有一些同学进来了,可是呆不了多久就离开了。

【本文责编: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