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学、初中国学教材之后,国内首套高中版的国学实验教材即将出版,今后将在国内多地开展教材试用工作。北京市通州、大兴全区以及海淀、丰台部分学校将使用该版本的教材。除了语文课本里的国学内容之外,再开发单独的教材是否有必要?高中的国学课应该怎么上?哪种方式更便于高中生学习接受?学生学习效果应该如何考评?本期“校长圆桌”邀请北京多位知名中学校长和您分享他们的观点。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李有毅
教国学不只是“说文解字”
国学经典教育既是通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国学纳入高中教材,是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此举,很多校长都表示赞同。
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表示,国学通识教材的设计兼顾了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教育的系统性,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读书不仅为了知道,更要注意做到。国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再加之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因此对文化现象和价值具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在开展国学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北京东直门中学校长薛丽霞认为,针对高中生的国学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说文解字”,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与引导,知识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一定要避免只顾传授知识,或者仅靠枯燥的说教,学校既要有课上从文韵到文理的传授,又要在课下开展实践性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觉悟,并能在以后身体力行去改变自己。
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也表示,尽管大部分小学和初中都有国学相关教学内容,但因各个学校的教授程度不同,学生国学知识的积累也不一样。“高中国学课仍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不要把国学课程当成文言文来学”。
沈杰说,在教学上可以通过诵读、讲释、讨论、欣赏等形式,帮助学生精练语言、知义明礼、修身养性。“只有这样将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国学知识内化于心,才能达到国学课所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