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王宁: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复古 汉字文化生命在民间
王宁: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复古 汉字文化生命在民间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4-09-30 10:32:11   责任编辑: 未网小学白国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王宁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是“汉字构形学”与“书写汉字学”的首创者,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国务院2013年6月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原标题:王宁:汉字文化的生命在民间(文化脉动)

  早上8点半,记者如约来到王宁教授的住处。在十几年的采访经验里,这是第一次这么早去采访对象的家中。王教授解释说,采访时间是一个小时,早点儿开始,上午的时间就不至于支离破碎,“我还要看书”。

  王宁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是“汉字构形学”与“书写汉字学”的首创者,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国务院2013年6月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就是她领衔研制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学科研之余,特别关注着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命运。王宁说自己对汉字和汉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亵渎汉字的现象。这既是专业使然,也与她的一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王宁在西部高原的青海工作过28年。上世纪60年代中期,王宁曾到青海农牧区开展扫盲工作。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认字,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好人,就愿意把孩子交给你教。”王宁说,她一辈子也忘不了,识字班的老人蹲在村口等邮递员送报纸来,为了加快阅读速度,几位老乡把报纸一撕两半,分头看。“中国老百姓对文化对知识真是非常渴求,这种渴求非常宝贵。我们作为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汉字和汉字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命就在民间。”王宁说。

  记者:现在像汉字听写大赛和中华成语大赛这样跟汉字有关的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率都很高。您认为这种娱乐节目火爆起来,背后有哪些原因?对传承汉字文化有何利弊?

  王宁:有这样一种看法,好像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大家都不写字了。以前大家都写信,现在也不怎么写了。大家都觉得有点提笔忘字,其实现在谁也不提笔,都用电脑打字,也谈不上忘字不忘字,因为根本就不提笔。社会上担心汉字文化会削弱。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有一些娱乐节目就走到文化上。这本来是好事,不是坏事。

  古话说,“乐盛则流”。一个国家娱乐太旺盛了,人们就会忘记精神追求。特别是如果娱乐节目为收视率考虑,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差,就无法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不但不会增加社会的文化深度、厚度,反而会带来“狗马声色”的奢华作风。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工具运用高科技,相当气盛,很是强势,跳跳唱唱的娱乐节目太占上风,并非老百姓所愿。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古文明的国家,对汉字、对诗词、对楹联这样一些传统文化形式感兴趣的人很多。汉字听写大赛一开始受欢迎,反映了大众的文化渴求,这种渴求是很可贵的。

  记者:但现在大家也批评汉字听写大赛越来越难,字越来越偏。

  王宁:的确如此。这些节目因为有商业化的倾向,它要收视率、要比赛,就不再考虑节目的教育功能。要知道这个节目用的是初中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有学习任务,考的字越来越难,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员不查都不一定答得出来。这就必然让少数参赛的学生去背字典,成为“比赛明星”,而多数的学生更加认为“汉字太难”“不可企及”。这样做不但冲击了我们正常的语文课,还带来教育环境的不安宁,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并非助力。

  有的成语比赛,不是去讲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启发对手,成语里有一个“九”,他用“十减一”去启发,有一个“牛”字,他用“带犄角的”的去启发,把一个精炼、精彩、涵义深刻的成语搞得支离破碎,还有什么传播文化的意义?更有甚者,现在的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有时候用成语改字,的确是一种修辞手段,起到幽默的作用,但是如此大规模地随便改,成为一种时潮,传递的是一种戏谑文化的信息,把民族语言不当回事,随便开玩笑。小孩现在都糊涂了,不知道怎么说才是对的。

  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去复古。现在有很多形式主义的复古现象,比如穿上汉服去领毕业文凭,造各种假仪式祭孔、祭炎帝、黄帝,让孩子穿着秀才服背《弟子规》……中国传统文化有那么多好思想可以去学去教,搞这些假仪式有什么意思?中国人都很尊崇仓颉,但有一次一个节目要在我的讲座里出仓颉庙的视频,我坚决反对。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创造汉字的文化符号,人们崇敬仓颉其实是崇敬汉字,我实在害怕这个节目播出后,大家都去烧香拜仓颉庙,那实非我之初衷!

【本文责编: 未网小学白国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