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鲁国大玉璧】
山东博物馆馆藏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为战国时期的随葬礼玉,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型较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最大的一件。玉璧纹饰繁缛精美,璧身上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装饰双尾龙纹,中间区域装饰谷纹,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器型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精致,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琢玉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玉璧自古有“苍璧礼天”之寓意。山东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也将该寓意融入其中:一楼大厅顶部中央镶嵌的直径20米的墨绿色玉璧造型穹顶,就是以这块玉璧为原型仿制的。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玉璧洒落在大厅内,犹如历史之光穿越而来,整个大厅会呈现一派金碧辉煌而又神秘祥和的气氛。
玉璧作为玉制礼器之一,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而关于玉璧这种器物最有名的记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和氏璧的故事。那么玉璧的形制是怎样的呢?《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记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是指玉璧的璧体,“好”则是指玉璧中间的圆孔。其实完全符合这种标准比例的玉璧并不多见,所以用现代语言来概括就是:玉璧是一种扁圆形环状的玉器。当然玉璧在造型上并不拘泥于扁圆形,还有其他的形状,如连环璧、出廓璧等。
玉璧的用途很多,随着朝代的更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商周时期的玉璧是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用以祭天,也用作贵族象征身份的信物。到了战国时期乃至两汉,由于礼制的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到了宋代,重新开始重视玉璧的使用,并沿用了古时的用璧制度。元明两代玉璧式样多为仿古玉璧,大多作佩玉和殓葬。到了清朝,玉璧则很少用于陪葬了,而主要用于祭天(礼器)和玩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