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奠中书院:开启国学教育新模式
奠中书院:开启当代国学教育新模式
来源: 发展导报    2024-09-30 10:31:27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是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的教学五条。奠中书院将此作为书院的一笔精神财富,肩负着传承并弘扬光大先生精神财...

 

 【图语:国学典籍】

  “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是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的教学五条。奠中书院将此作为书院的一笔精神财富,肩负着传承并弘扬光大先生精神财富的使命。

  诚如书院院长刘毓庆先生所言,创办奠中书院,就是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姚先生的治学传统,补充体制内国学教育之不足,肩负起承传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育德育人、化民易俗、提高国民素质,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发扬光大。

  育德育人,化民易俗,承传中华传统学术之正

  最近一段时间,奠中书院的成立成为山西文化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缘于它是一所传承国学的所在,也是先生遗愿得以实现的一件盛事。

  在当今国学复兴的热潮下,书院教育不断兴起。奠中书院,作为一所以“育德育人,化民易俗”为己任的书院,又将以何种模式兴文兴教?它的成立,对于传承先贤精神、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又有着哪些现实意义?

  创办奠中书院,实现先生遗愿

  姚奠中先生是 20世纪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集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桃李遍天下,被誉为“国学大师”“当代鸿儒”。为完成姚奠中先生的国学教育宿愿、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经省教育厅批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发起并创办了奠中书院。

  据有关学者研究,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以一人之力所开办的国学教育,所培养的著名文史学者,比同期的北大、清华两校相加都多。姚奠中先生执教半个多世纪,以持之以恒弘扬国学的精神,因材施教、先博后约的教育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人才,使太炎先生的传统得到承传。

  诚如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刘毓庆先生所言,创办奠中书院,就是要进一步发扬光大章先生和姚先生的治学传统,补充体制内国学教育之不足,肩负起承传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

  抗日战争初期,姚奠中先生就曾与同门柏逸荪先生共同创立了 “菿汉国学讲习班”,以图保存学术,教育救国,并亲自制定了:“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等十教条。如今,奠中书院将此作为书院的一笔精神财富,使其传承并得到弘扬与光大。“根深才能叶茂,源深才能流远。书院扎根于民间,作为社会风化之基,是改良世道人心、扶正做人做事的源头活水,是民族文化的血脉,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时值民族复兴之际,虑欲使国运昌隆,其最先应致力者莫过于书院。所以鉴于目前形势,本着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前贤之教,有志同仁不揣固陋,成立了奠中书院。目的即在于承传中华传统学术之正脉,广大华夏,广大正义,以兴学救弊,为万世开太平。”

  刘毓庆教授指出,奠中书院旨在秉承章太炎、姚奠中先生“兴文兴教、为国为民”的用世主张,将育德育人、化民易俗、提高国民素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发扬光大。

  培养一个成功的老师等于培养一百个学生

  “我们办这个书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山西省社科院姚奠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奠中书院副院长贾克勤先生介绍说,章太炎先生在民国时候,一个人培养的文史哲大家,比同时期的北大清华加起来还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教育体制是西方的,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那么,如何把章太炎先生的这种教育模式传承下去,对姚先生来说,他感觉到是一种责任。但是在体制内他始终无法实现。现在我们书院办起来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继承章太炎、姚先生这个学术与教育传统。”

  针对西方教育体制,刘毓庆先生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的性质变化了,本来,学校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基地,而现在的大学,变成了公司,变成了文凭批发部,变成了科技开发公司。“性质发生了变化,里面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百分之八十以上学校考虑的是如何让博士生、硕士生给他们打工,挣工分,发表文章。这就会让好端端的一个学校,变成了经济单位。我们要知道,学校是一个造血的地方,是一个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地方,如果这些血都不新鲜了,他们又将如何化民易俗,引导社会风气?”刘毓庆先生说,奠中书院要做的就是给社会造新鲜健康的血液,让这些人出去以后,能够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化民易俗。“我们要培养有素质的国学老师,因为我始终认为,培养一个成功的老师等于培养一百个学生,甚至更多。”

  据书院负责人介绍,奠中书院主要开设了公益性学术讲座、行业培训以及人才培养三方面内容。“公益讲座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与人生智慧为核心,讲授国学知识体系。行业培训,主要包括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学校系统是重点,给中小学教师充电。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种精神食粮,不仅是一种古典知识,国学优秀经典文化精神也一定要体现出来。同时,也要兼顾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系统的精神需求和知识需求。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招研究生。其次,面对社会上对国学有兴趣的人群。”

  山西大学文学院闫凤梧教授认为,奠中书院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是国学教育、国学研究和国学传播。其根本宗旨就是打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要把国学提高到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基础高度上来认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国学的教育。姚先生87岁写的是‘事在人为’,我们成立这个书院,就是把大家整合起来,向民众普及国学教育,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书院:复兴国学的文化载体

  早在80多年前,梁漱溟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现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严重问题在于:完全抛弃儒家教育的精髓而照搬西式学校教育。在他看来,西式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本,而儒家教育以情感教育和人格培育为长,由于没有了后者,人格培育的功能完全丧失,使得现代学校教育完全异化。对此,贾克勤先生认为,既然现代教育从一开始就走入了歧途,必须进行根本改造。改造的关键在于通过重振书院的讲学之风,弥补现代教育的先天不足,实现中西教育的兼收并蓄。

  奠中书院,顾名思义是以姚奠中先生名字命名的书院。而说到为什么要用“书院”命名,贾克勤先生表示,书院是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教育组织。之所以用“书院”,就是要将古代书院的传统和现代对接,也预示这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必将开启当代国学教育的新模式。“全国书院最多时曾达7000多所。1901年,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西学堂,自此,书院才开始销声匿迹,后来,很多书院都被改成了学堂。现在的很多大学,如果追溯起它的前身大多都跟书院有所关联。浙江大学的前身名为求实书院,山西大学的前身也同样是书院。”

  近年来,随着国学教育的不断升温,书院作为一种国学的载体也逐渐兴起。对此,贾克勤先生认为,虽然目前可能是泥沙俱下的局面,难免鱼龙混杂,不少书院也面临着诸如资金、体制等困境,但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泥沙俱下,才能形成一股潮流,才能历练出好的书院。“相比于其他方式,书院可以使国学的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授。它完全以传统国学为教育内容,它能使国学不停留在一阵风式的热度上,而是更为持久的研究和传承。同时,书院的受捧,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可以说,也正是这种工具性的现代教育体制成就了注重‘人教’的书院化教育。”

  诚如刘毓庆教授在奠中书院第一堂公开讲座上所言,“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当下开讲国学,就是为了唤回国人的文化自信,回应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讲授国学知识体系,用国学的视野分析、认识当下事物,重现国学的当代意义。

  据悉,奠中书院目前已与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合作,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讲授中国传统价值观及人生智慧。在进行公益讲座、行业培训的同时,还开展国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国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公益讲座半月一期,将面向广大国学爱好者,进行《国学·孔子·论语》《老子的智慧》《休闲人生的构建—白居易的“闲适追求”》等主题的国学讲座。

  贾克勤先生说的好:“不管如何,我们在做,能做多少做多少,哪怕一天做一点,做的不好也在做。”“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姚先生的十教条,无论何时,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当代,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奠中书院不仅要传承先生遗志,更是要传统优秀国学经典代代相传,薪火不灭。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