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国学热”中的拨乱反正
“国学热”中的拨乱反正
来源: 北京青年网    2024-09-30 10:31:21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如同有着独特的生命基因一样。

 

【图语:国学班】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如同有着独特的生命基因一样。文化基因是后天生成的,与教育、环境、学习有关。方兴未艾的国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传播中日日发酵,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众试图对当下教育体系中固有的文化价值缺失进行弥补。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国学热潮,传播园地众多,但或限于传播手段,或裹挟于商业的泥沙俱下,堪称“乱象”,所求非所获,所获又非所应知应会,尤以在当下及未来生活中几乎完全缺乏取资价值的《弟子规》成为最为流行、最受热捧的“国学名著”,这岂不是滑稽之极?如果真依此而行,不仅青少年会成为可怜无比的“小绵羊”,中青年人读至“丧三年,常悲咽”之类,会不会齿冷背凉呢?这些内容,显然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观格格不入。

  一种优秀的文化基因必然是让人感到自豪、自信而且有尊严的文化选择乃至文化习性,不需要夸饰、赞美而自然体现,不需要强制而孜孜以求。国学在今天日益变成一种热闹非凡的“秀”,不能不说,是一些传播机构在注重商业要素或影响力的情况下,大肆包装推广导致的局面。他们所谓的“国学”,是披着国学外衣实则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产品罢了。这样的推广,与其说是一种启蒙或宏扬,不如说是又一次对国学真实内涵的阉割,对国学主体价值的置换,是将有分量的精华置换为心灵鸡汤式的新解。庄严圣洁的经典,被打扮为妖艳轻浮的美女,其光鲜的外表下,是一堆胡乱缀合的“百衲衣”!

  刘建华先生所著《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从构思到出版,我都有幸聆听、讨论、参与。他着力于此书,前后用时六年有余。怀抱着厘清当下国学乱象之志,他在深夜里,在舟车中,不倦地追寻原典,删繁取菁,以敏锐的思考力,勤勉地耕耘,终于收获了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曾亲自邀集主持标点《十三经注疏》的国学志业者,建华先生此书又是对“十三经”的梳理撷取,笔者或许有资格对此书作一点评说。

  这是一本传达文化观念的书,但又不是观念史的研究。他以“国学课”这个题目来表达,每一课都是在梳理叙述一个传统文化观念,带领人从经典中获得主体价值的支撑,让入门者访得正途。

  这是一本阐释之书,但又不是繁琐的笺注。作者从原典出发,梳理出二十六个文化基因之主题,以中西兼具的学养,对这些主题进行本原意义的解读。通过不同经典的互训、循环引述,阐发这些观念的核心价值。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有点类似于清代思想家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紧紧围绕“理”“大道”“性”“才”“道”“仁”“义”“礼”“智”等十一个命题进行论说。当然,戴震的立意是对儒家哲学的阐释与发挥,而建华先生此书则是从文化本体的范畴中进行选择与说明。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华文化只有这二十六个关键词,正如儒学不止戴震提出的十一个命题一样,但说这二十六个关键词是至为核心的文化基因主题,当不为错。

  这是一本系统化的书,通过罗列、延伸,实证这些命题无一不是先哲们的共同命题。作者不是用学者式的索引手段钩玄阐幽,而是以广泛流行的普世价值作为参照,从固有的文化武库中加以取资实证,并系统化再现。作者并没有比附式地摘章寻句,而是通过浅近的阐发,让读者知悉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存在。

  最后我要说,这是一本有感悟的书。作者感悟于经典,从西理而返中学,发现今日之世并不需要“移风易俗”,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价值绝不匮乏。一般而言,传统学人是“少年读经,中年习史,晚年研佛”,建华先生从他所熟稔的文化生态学视野出发,以数年之力观照传统文化原典,更真切地理解了文化生命的诉求和文化基因的存在,并以讲“课”的方式,寄怀于其中。读此书者,必有启悟。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