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弘扬传统文化 注重审美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注重审美教育
来源: 杭州日报    2024-09-30 10:31:16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图语:国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从娃娃抓起。在“哈韩”、“哈日”的风潮下,在《九成孩子知圣诞没人知端午》这样的新闻标题下,在儿童“将墨汁当酱油”的笑话里,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离不开审美教育为抓手。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审美教育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审美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涉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只有具备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通过审美教育,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分清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现实与理想、合理性与可能性。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可能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立德”可视作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和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美学上,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注重把美与善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比德说”。它将自然事物的美比附人类的道德,如玉之美,在于其温润圆通的素质;竹之美,在于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品格和节操;梅花之美,在于其不畏苦寒和耐得住寂寞的高风亮节;菊花之美,就在于它淡泊宁静和悠闲自得的品位……这些思想观点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辉。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并逐步凝结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及至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足以凝魂聚力的精神家园,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永恒价值,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真谛,这才是中国精神的不朽追求。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