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钱穆: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钱穆: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7-17 16: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学界公认,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无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而成名晚于钱基博的钱穆则有着“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当代鸿儒”、“国学界泰斗”等美誉。至此,钱穆在...

  【图语:钱穆: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学界公认,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无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这里至少走出两位有影响力的学界大家,一位是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他精通经史,著述宏富,尤以治文史校雠之学而名著于世;而成名晚于钱基博的钱穆则有着“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当代鸿儒”、“国学界泰斗”等美誉。他通过数十年的钻研与教学,不但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史学研究人才,影响力延续至今。

  与民国时期很多有留学经历的学人、大家有所不同,钱穆中学时代辍学后因家庭缘故便没有继续深造,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完全靠自学成才。而他学术思想的形成也与他年轻时扎根乡土勤学苦读不无关联,他的勤奋、开放与包容品格都深深地烙下乡土文化的印记。而今天,重新挖掘纪念钱穆的精神文化内涵,思考如何将这一批出色的乡贤文化资源与当代无锡的发展紧密联系互动起来,无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看得见”的钱穆

  钱穆先生著作等身,遗著有71种,1000多万字,涉及到史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后辈难望其项背。

  无锡日报记者查阅公开的文史资料了解到,20岁的钱穆在梅村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学校执教时,就在课余时间撰写了《论语文解》一书。后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随后他又将阅读浙江官书局刊行的《墨子》一书的批注汇集为《墨经语暗解》陆续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后来他在任无锡师范国文教师时,将他自学和教学《论语》、《孟子》过程中的心得,撰写成《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两书,均被上海商务印书馆收入《四书释义》中。钱穆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在传统文化领域有了深厚的功底。

  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振康介绍,清末,康有为为了给他的维新制造舆论和出于今文学派的偏见,抛出了《新学伪经考》的论文,提出先秦的许多经书是由汉代刘歆伪造出来的。钱穆对此早有反感。他在深入钻研大量典籍的基础上,撰写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原题为《刘向刘歆王莽年谱》)对康有为的错误论断一一进行了指正,论证严密,廓清了刘歆编造群经的说法。《自序》发表于1930年3月南京《史学杂志》2卷1期,全文刊载于《燕京学报》第7期,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钱穆由此知名。

  随后,由青年步入中年的钱穆在学术上逐渐进入成熟期。他对清代以来学术界轻宋学甚至反宋学的做法和近代的西化思潮深为不满,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时,酝酿写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于北大教学时完成书稿,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5月出版印行。这是钱穆的又一部巨著,指出明清思想源自于宋学,论述了自晚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学术思想。

  钱穆在北大曾讲授中国通史,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又开设这一课程。在此基础上他将课程讲义整理写成《国史大纲》,这部50万字的皇皇巨著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大学教材。此书叙述了自虞夏至民国初年的我国历史,简论了各个历史时代的“世运兴衰”和“人物贤奸”,是他史学的代表作。

  钱穆一生中研究触角深入到国学的诸多方面,有历史地理,思想、文化,政治、佛学等,撰写了众多著作。这些都是功成名就的钱穆,大家很容易“看得见”的地方。

  “看不见”的钱穆

  无锡日报记者了解到,钱穆取得这一系列成就是其长期甘坐冷板凳,勤学苦读积累的结果,彰显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理。

  日前,在钱穆曾经担任校长的泰伯市立第一初等小学(现无锡市后宅实验小学),一批民间研究人员聚于此召开纪念钱穆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与会人员戈文辉颇为感慨,“学校较为偏远,如果没有人带路,很难找到地点。难以想象,在民国时期,青年钱穆扎根乡间达十年之久。现在的青年很难有如此定性了。”

  长期从事钱学研究的钱志仁先生介绍,钱穆的正式最高学历是中学生:1901年(7岁)入私塾,1911年(17岁)春,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五年级,“深夜倚枕,继烛私诵”,此时,爆发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武昌起义。由于时局,学校停办,又投军未成,他只得回到七房桥。自知家贫,升学无望,但他矢志自学,刻苦读书。1912年,18岁的钱穆,“辗转乡村小学,执教谋生”。直至1922年,他在上海《时事新闻》副刊《学灯》上的文章,被集美学校教务长、研究史学的同乡施之勉看到,大为赞赏,故立即引荐他去厦门。十年乡教至此结束。

  “十年乡教生涯,写在文章里只是几个字迹而已,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机会,都能钱穆年轻时待过的地方去实地感受一下。”戈文辉自称对钱穆的了解并不算深入,不过,在自己实地感受钱穆教学之地后感触颇深。民国时期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各种思潮此起彼伏,钱穆能沉下心来在乡间治学读书实属不易。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树生博士考证,钱穆先后任教于秦家水渠三兼小学、“华氏私立鸿模学校”(前身即果育学堂)、梅村镇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创办于民国二年,今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在乡间教学的前四年他还答应同时兼鸿模学校的课。1919年秋,在荡口、梅村辗转服务八年后,钱穆转入泰伯市立第一初等小学,任校长兼国文课。时年25岁的他雄心勃勃,在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新教育实验改革。三年后,钱穆辞去后宅小学校长和泰伯市立图书馆馆长之职,转入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今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任教,这是无锡地区在戊戌变法之前最早创办的洋学堂。至此,钱穆在无锡县城乡不同小学任职的教育生涯累计10年半。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