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共建跨国学堂帮扶缅籍学生
共建跨国学堂帮扶缅籍学生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7-30 10: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实施爱民固边战略10年中,云南省德宏州公安边防支队官兵倾情助力边疆困难儿童,捐资助学金额累计112余万元,受助对象涵盖全州30多所学校, 2300多名困难儿童得到及时救...

【图语:国学堂】

  实施爱民固边战略10年中,云南省德宏州公安边防支队官兵倾情助力边疆困难儿童,捐资助学金额累计112余万元,受助对象涵盖全州30多所学校,2300多名困难儿童得到及时救助和关爱,继续行走在求学和爱的路上……

  “半年雨水半年霜,苦菜粑粑撇菜汤”。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紧靠边境、山高路陡、气候苦寒,这个乡距离中缅边境10公里的劈石村帕蚌小学128名学生中,90%家庭处在贫困线以下,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孩子们也是穿着破烂衣服和夹脚拖鞋上学。

  “大冬天孩子们衣不遮体到处跑,有手脚生了冻疮,看着心疼”,盈江边防大队民警村官王玉鑫觉得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

  说干就干,再下乡时,王玉鑫手中多了一台相机,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个穷乡僻壤困难孩子的生活,利用业余时间,将帕蚌小学生的情况以图文形式发到网上,通过QQ、微信群、报刊等平台发起的“边防网络慈善”活动,得到众多网友响应,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企业、网友捐赠的御寒新衣物、棉被源源不断汇到苏典。2012年12月23日,首批爱心物资发放到困难学生手中,缺衣少穿的孩子们第一次穿上崭新的衣服和漂亮的鞋子。

  据统计,“边防网络慈善”活动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10多个省市区1000多位爱心人士捐赠的包裹,共募捐衣物、学习用品两万余件,图书4000余册,为两个边境村寨小学建起首个“边防网络慈善书屋”,苏典傈僳族乡8所中小学1500多名学生、300多名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没想到啊,这多亏了孟警官!”当曾经顽劣的邓岩院穿着军装回到家乡法帕村时,父老乡亲们这样感叹。

  孟警官是驻法帕村民警孟黎明,2005年第一次到法帕小学走访时,经常不上学的邓岩院成了孟黎明的关爱对象。他了解到,邓岩院的父亲右下肢截肢残疾,母亲体弱多病,为了帮助家里,邓岩院不得不放下学业,扛起生活的重担。

  为了让邓岩院顺利求学,孟黎明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为他父亲办理了残疾证和农村低保。得知邓岩院的父亲有修理拖拉机的技术后,孟黎明帮助他开了一家拖拉机修理店,并垫付了设备资金。在孟黎明的帮助下,邓岩院不但顺利考上大学,全家也逐步走出贫困的阴影。

  4年大学期间,每个月邓岩院总能收到一张不记名、金额为200元的汇款单,他知道,这是孟叔叔从有限的工资里省出来的。

  “我要像孟叔叔那样,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12年6月,大学毕业的邓岩院毅然决定入伍来到德宏公安边防支队,同孟叔叔一道投入爱民固边工作中。

  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银井边防小学坐落在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学校是2008年12月由银井边境检查站与原银井小学携手共建的。这里有50名缅籍学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跨国学堂”。

  银井村毗邻缅甸芒秀村,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缅籍家庭希望孩子能够入境求学,但贫寒的家境让这个愿望无法变成现实。在边防官兵积极协调下,入境求学的缅籍学生可以和中国学生一样享受9年义务制教育,减免了各种费用,并设立“阳光助学基金”,帮助在边防小学就读的中缅困难学生,让缅籍孩子们可以轻松踏上跨境求学路。

  父亲早亡、母亲重病,缅籍学生亮妹准备退学,银井边境检查站官兵与亮妹等11名缅籍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在经济、学习上给予帮助,使险些缀学的亮妹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今,长大成人的亮妹在境外创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没有边防官兵的帮助,我的人生不会有阳光”,她说。

    “我们生长在美丽的‘一寨两国’,身处中缅两个国度,唇齿相依,心手相连是永远不变的情怀……”或许,这首《银井边防小学之歌》就是最好的见证。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