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国学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8月9日,在安县塔水镇白塔村,一阵琅琅读书声从村小旧址传出,30多名小孩摇头晃脑背诵《弟子规》。70岁的刘越凤老人感慨地说,李书记让小山村掀起了“国学热”。
刘越凤口中的“李书记”就是白塔村村支书李治林。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村子的面貌,2010年底,李治林放弃在成都的生意,返乡当了一名村干部。他在白塔村办起国学教育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受国学的熏陶,白塔村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推广国学塑造人格
白塔村曾是全镇的问题村。在外工作时,李治林常回家看望父母。当时,村里只有一条机耕道,村民常因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村干部一年要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2010年11月,在白塔村两委换届中,李治林以高票当选村支书。当选后,他跑遍了全村600多户农家,记了好几本民情日记,“村里矛盾多,我认为根源还是思想问题。”当时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李治林办国学的决心。
2011年春节,塔水镇逢场,13岁的小刚(化名)与爸爸、妈妈和奶奶一起赶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刚在街上看中了一条裤子,嚷着要买。父母询价,要50元。“这条裤子值不了这个价。”奶奶上前阻止。小刚嫌她多管闲事,回家后操起菜刀,把奶奶的衣柜、床砍烂了。事后,小刚被爸爸狠狠教训了一顿,但从此变得破罐子破摔,爷爷奶奶无法管教。
酷爱国学的李治林,由此想到在白塔村推广国学。“白塔村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问题很多。”李治林说。他决定在节假日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学国学,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
国学之风浸润小山村
要治村,必须从根本上提升村民的素质。2011年,李治林把国学理念融入村规民约之中,在村里开办国学学习班,组织村民、留守儿童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
以国学兴村,村民和干部会不会有顾虑?最初,李治林在干部会、党员大会上讲。课前,李治林精心备课。上课时,他把《弟子规》的内容逐句翻译,并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讲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2011年7月,白塔村国学班正式开课。第一天,来了7个娃娃,第二天来了17个……一个星期后,来了50多个。最多时,班里有近200个孩子。不仅有本村的,绵阳和成都的家长也慕名把娃娃送来。
在上国学课时,李治林总会活学活用,教孩子们把国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他要求孩子们不仅自己读好书,还要读给父母和爷爷奶奶听。国学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村里一些老人找到李治林,“孙子更有孝心了。”李治林趁热打铁,又开办了一个老年国学班,28名老人成为首批学员。“要不是女儿劝我,我可能还在整天喝酒。”白塔村村民陈某说。原来,陈某沾染了酗酒的恶习,常弄得四邻不安,还与妻子吵嘴打架。女儿小燕(化名)在课堂上闷闷不乐。“你不是学习了《弟子规》吗?今后看到爸爸喝酒,你就说‘饮酒醉,最为丑’。”在女儿劝解下,陈某慢慢戒了酒,还和妻子在镇上经营一家饭店,生意十分红火。
小刚砍烂奶奶的床和衣柜后,被父母送到了国学班。“学国学后,我知道错了。”小刚内疚地说。
国学改变的不仅是孩子,干部作风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农忙季节,村干部战斗在“双抢”第一线,义务为老弱病残的村民收割油菜,栽秧苗;洪水来临时,村干部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中,救助村民。2011年以来,白塔村有19位村民写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