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书院古礼祭祀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言……”在滨城区市西街道李口村文化大院,杜建廷以文艺展演的形式,将传统国学经典《弟子规》进行再演绎,在场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
杜建廷是滨州市杜氏家族二十二世孙,2005年起,他相继担任滨州市杜氏宗亲会秘书长、滨州市杜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培风书院院长,为杜受田故居的修复、培风书院的恢复重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自2013年1月至今,杜建廷先后在山东、江苏、北京、河北等省市,为学生、机关干部、居民群众等近10万余人送去了1200节免费国学课。
“提到滨州的传统教育,就不得不提滨州的培风书院,培风书院由滨州杜家十三世孙杜彤光首创,曾是清朝后期、民国时期军政要员培训的地方,日本侵华期间被迫解散。2013年,在市、区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培风书院正式恢复。”杜建廷说。
“培风书院自成立起始终定位于国学教育研究、实践、推广和服务的非盈利公益组织,立志为华夏国学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于书院的宗旨,杜建廷这样定位。培风书院恢复后,杜建廷组织带领一大批国学爱好者义务普及国学。
杜建廷以培风书院为平台,开展了“国学四进”活动,即进社区、进村居、进机关、进企业。给村民讲孝道、讲婆媳关系,讲家和万事兴;给学生们讲勤俭节约;给公务员讲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文明。
在展演形式上,杜建廷创新传统国学讲解形式,融入话剧、吕剧等元素,并根据当前国家政策,加入新元素,让大家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悟国学。
杜建廷义务传授国学的事迹,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14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成果展示》栏目在山东选了两个典型拍摄点,一个是曲阜的“三孔”,另一个就是培风书院。
今年6月6日,杜建廷滨州市第一个获得国学讲师资格证书,同时成为山东省尼山书院聘请的6名国学讲师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杜建廷诸多的身份中,他还是市西街道人才库里赫赫有名的一员。市西街道紧密结合人才工作新常态,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涌现出了一批以杜建廷为代表的优秀人才,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培风书院历史】
清李煕龄撰《滨州志?书院》:“培风书院在东南隅,内为讲堂三楹,后院长斋室三楹,两旁号舍四间,堂之旁号舍各一间。其前,东西对号各六间,大门一间,二门一间。其旁小房皆各二间。杜石樵先生记曰:州旧无书院,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州牧张堂捐廉,劝谕绅士创立。赀未集调任去,以其事付之先君暨王沣公。义捐买地基修造,以所余生息,为院长未仪,其薪水。则现任捐给。甲寅后,州牧潘大礼置入官地,填莅任复捐廉五百金,倡输添肄业生膏火,并增葺号舍。亦未全集调任去,以故归制未备。仅刻张牧额曰:培风书院,而碑记尚阙,条约、书籍未具,待后人补焉。”
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这是滨州培风书院应运而生。并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滨州杜家的十三世孙杜彤光非常热心滨州的公益事业,并将他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推向了社会。他捐资并亲躬修葺学宫,还首创滨州城内最早的公办学堂培风书院。在创建培风书院的过程中,他不但亲自带头捐资,还亲董其事,在两任知州的协助下,他克服重重困难,筹措资金,购置地基,鸠工备料,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直至竣工。他又延请儒师,招收学子,制定学规;乃至学子生活输添,号舍增葺,院长、儒师俸禄,门额、刻匾、镌石等一切院内庶务皆秩序井然,逐件落实。培风书院的建成开学,对滨州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古滨州后期的文化教育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此举,杜彤光有首创之功,功不可没。至光绪三十年(1904)则令书院改为学堂,培风书院就此结束。
2013年1月14日,在滨州杜氏宗亲会秘书长杜建廷的努力下,在省市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滨州市培风书院正式恢复,填补了滨州没有正式注册书院的空白,成为滨州市第一家正式在民政局部门正式注册的书院,也是正式以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业务主管部门的书院。成立后的滨州市培风书院由杜建廷担任法人代表、院长。滨州市培风书院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将为华夏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