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传统文化如何获得时代新生?
传统文化如何获得时代新生?黑龙江文博会上找答案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8-28 10: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广袤的黑土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多元的文化积淀,织就了璀璨的黑龙江。举办了十届的中国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为我省展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龙江文化自信的重...

【图语:黑龙江文博会】

  广袤的黑土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多元的文化积淀,织就了璀璨的黑龙江。举办了十届的中国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为我省展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龙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特色颇有优势,不足也是明显的。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文化拳头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因应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号召,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需付出扎实的艰苦努力。

  黑土地,孕育独特的文化。

  靺鞨刺绣、剪纸、黑陶、皮影、版画……当文化的生长发展成为宏大的产业,就为文化的躯体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或将衍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条,迸发出巨大商机。

  文化产业,这个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新兴的朝阳产业,如今已经成为新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重点。

  在我省,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催生出新兴产业,植根于黑土地的文化产业拥有了成长的原动力,正在枝繁叶茂。

  民俗的“大雅范儿”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龙江文博会上,牡丹江市的“渤海靺鞨绣”成为一道绚丽风景。

  坐在古色古香的椅子上,身着翩翩古装的绣娘正在一针一线表演传承着上千年的古代渤海靺鞨刺绣工艺。

  渤海靺鞨绣,被形象地誉为“刺绣中的油画”。和苏绣细腻如水、小家碧玉的风格比较,靺鞨绣更加大气磅礴,粗犷豪放,极具北方人性格。今年年初,渤海靺鞨绣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远观就像是一幅摄影作品,栩栩如生;近看又似一幅生动的画作,惟妙惟肖;可是当你走近细看,那交错有致的针法线络组成的图画不禁令人感叹创作人的精湛技艺。

  一幅幅色彩艳丽、粗犷豪放、景色逼真的古代渤海靺鞨刺绣工艺画不断被各地客商订购,细致精巧的刺绣工艺品更是让外国客商爱不释手,珍藏留念。

  一位绣娘告诉记者,刺绣比较费时,要有耐心,一幅长1米宽0.7米的冰雪风光刺绣一个人要半年才能完成,而一幅看起来简单的牡丹花图样作品也要花费3个月时间,“每个花瓣都要加很多种颜色,还需要变换针法,而动物和人物作品需要更生动,所以也更复杂。”

  牡丹江的渤海靺鞨绣只是我省民俗文化“瑰宝园”中的一朵文化奇葩。龙江文博会上,我省各地市参会的展团,都带来了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文化艺术产品,齐齐哈尔带有历史感的辽金源陶瓷、七台河精美的木质酒具、鸡西精巧的蛋壳雕刻工艺品、伊春林区特色的根雕作品、双鸭山原生态的桦树皮作品、大兴安岭特色的葫芦艺术工艺品、黑河的民间艺术品、佳木斯展团赫哲民族风情的鱼皮衣……一个个颇具龙江风情的艺术产品不仅展示了我省特色的民俗文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文化产业的茁壮成长。

  产业的“支柱范儿”

  “勃利黑陶”,在文博会展馆里格外引人注目。精致错落的竹制书架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黑陶工艺制品,一排排形态各异陶尊,漆黑光亮中透着淡绿,仿佛刚从历史长廊中走出,古韵悠长;一列列造型不同的陶瓶,古朴中弥漫着现代风韵,似乎是时空老人精雕细琢出来的,光彩照人;一行行多姿多态的陶炉,镂雕纹线虚实结合,巧夺天工。参观者忍不住坐下来欣赏、把玩、留影,享受古朴文化和现代气息碰撞出的神秘感觉。

  勃利黑陶经过几代传承艺人的精心打磨和不断尝试,这一古老民间技艺展现出神奇风采和独特魅力。2007年,勃利黑陶工艺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渤海靺鞨绣”也走上满绣产业化道路,摸索出了合适的发展道路。短短几年间,渤海靺鞨绣的销售网点就遍布全国各地,也逐步打开了韩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市场。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合作生产型绣娘1372人,设计研发营销人员56人。

  采访中,负责“渤海靺鞨绣”参展的李莹欣喜地告诉记者,在本次展会开始布展之初,就已成功销售出两幅精美的刺绣装饰画,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有来自各方的企业、茶文化会馆等店铺批量定制刺绣项链、靠垫、摆件、装饰画等满绣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和企业文化用品。“我们会把这项精美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让源自渤海古国的刺绣走向世界。”李莹踌躇满志地说道。

  省委宣传部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姜晓安介绍,目前,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通过抓项目、抓融合、抓企业、抓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21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32.3亿元,年均增速27.2%,占GDP比重由2%上升到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9%上升到4.9%。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500亿元。

  文化的“自信范儿”

  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远离文化的核心腹地,北大荒曾经被视为文化荒漠。

  事实上,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元素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北大荒文化、红色边疆文化、俄罗斯文化……这些足以支撑起黑龙江的文化骨架,让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黑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段光达认为,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提振黑龙江人的文化自信。当有了文化自信之后,才能大胆地把自有的文化融入到产品中去,才能彰显本地文化,获得尊重,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建议,要活化文化遗产,进而形成产业资源。比如,哈尔滨曾有19个国家的使馆、领事馆,这是侨民的代表机构,而侨民是文化的载体,19个领事馆至少意味着19种不同的文化曾经到过这里。黑龙江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所有的世居少数民族至少生存了200年以上,这些文化交集在一起肯定是绚烂多姿的。

  勃利黑陶第五代传承人赵长军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谈起勃利黑陶充满了爱意:“勃利黑陶不仅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传统黑陶的手工技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制作工艺更加先进,设计理念更加现代化国际化,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成为充满灵魂温度的日用品。”长军师傅抚摸着心爱的黑陶作品说:“目前,公司共有150余种陶艺产品,已经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和链条式经营,产业园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各种黑陶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今年公司拟建黑陶博物馆和陶艺体验馆,让陶艺这项传统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省长陆昊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注重规模效益,形成合力,通过实体项目推动,形成产业氛围,形成注意力,不仅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实现更大发展,也为全省发展特别是吸引人才、吸引大企业来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如今,一项项传统的文化艺术奇葩正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层次出发,传承了百年千年的古老技艺正焕发着青春生机,从神秘的龙江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