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
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济宁卫星会议上,记者采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他看来,孔子继承了史学求真精神,史家治史不局限于记事,而是通过褒扬和贬抑等手法对其进行评判。
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是深层的思想文化,深深蕴含着传统中国的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对于中层的制度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起着影响与支配作用。“孔子‘作’《春秋》,最明显地体现了上古时期的‘中道’观念。他将尧、舜至文、武、周公以来的‘中道’思想进行了系统提升,形成了他的‘中庸’思想。”杨朝明说,孔子作《春秋》,寓意自己的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从而“喻褒贬,别善恶”,将他的“中道”思想观念体现在他的政治著作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孔子对社会和人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孔子作《春秋》时所表现出来的义例便体现了他的“中道”理解,这就是孔子“礼”的政治思想学说,就是他心目中的社会人生之“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以私人身份著史的第一人,儒家思想一贯主张“立志于道”,杨朝明说,这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说的“道”,其“人间性”是非常明显的,其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人间的秩序安排”。中国史学传统看重义理,历代精通史学的人们都首先以立德为根本,治史爱憎分明,“隐恶而扬善”,主张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塑成正气,化民成俗,为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品格埋下了根基。“儒学应该走出学府,走进大众,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杨朝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