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中秋节 让传统文化和情感力量深入人心
中秋节 让传统文化和情感力量深入人心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29:10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秋节让传统文化和情感力量深入人心_立身国学教育网-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主题网站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文件全文发布:内容导向存严。

   【图语:中华好故事】

  中秋本是一种感情纽带,不能被粗鄙化和物化。没有记忆、没有感情、没有景仰,就昭示着节日根基的消失,意味着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中秋节是我们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的凝聚点。期待作为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的中秋节早日开花结果。

  浙江卫视大型人文综艺节目《中华好故事》第三季正在热播。本期节目开播时临近中秋佳节,蒋方舟谈及当今中秋节的商业化趋势,认为会让节日流于仪式化,但这种仪式化并非一无是处,反而也可以为亲情注入一些养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作为节日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但遗憾的是,忧虑于当下。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仅仅是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造成的吗?

  对中秋商业化的批判早已有之,但很难让公众看到改善的迹象,也正因为如此,年年担忧中秋商业化,却陷入了“商业化中秋”乃至“月饼化中秋”的尴尬之中。如蒋方舟所说,仪式化可以使亲情得到滋养,为中秋注入养分,但对社会来说,要走出中秋商业化越来越浓的旋涡,恐怕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浅薄和幼稚的。

  人们对中秋节日益淡漠的忧虑是多方面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忧虑都能打动人心,都能让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自觉的纠正力量。就笔者的看法,惟有在认清事实,客观审视中秋节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的救赎。中秋节不能成为商家的节日,不能简单到成为“月饼节”已经成为共识,但要让中秋节产生文化和情感的力量,深入人心,直达灵魂,还要认识到,中秋节不是时间上的假期,不是简单的旅游空闲,不是美食的节日,也非别有用心的“送礼节”,也不是与西方节日进行对抗而存在的。相反,它是属于民族的节日,对公众来说,更是情感和文化共同体下的时间节点共振、共鸣体现。

  中秋节是各民族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寄托着世代国人盼望团圆的愿望,承载着厚重的思乡思亲的真情,表达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节日是一个文化符号,对中秋节来说自不例外。作为民俗,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都像一扇窗口,从中可以洞察和知悉我们民族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积淀。通过我们对待节日的姿态,能在特有的氛围中感知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礼仪习尚和行为方式。尽管现在中秋节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但遗憾的是,从中感受到的不是情感的浓郁、文化的熏陶,而是一种粗鄙化和尴尬化,因为我们除了讨论中秋商业化的困扰外,顶多再加上一些呼吁重视传统节日的声音,年复一年,都是在这种老套的、缺乏诗意的疲乏争议声中度过。谁之过呢?

  中秋节中的民间习俗体现着强烈的参与性,惟有参与才能使民众感受到节日之美,在参与中,节日才不再是虚幻的想象,而化成真真切切的情感血脉。我们不能表面过着中秋节日,却忽略了蕴涵于其中的精神情感和习俗意义。当节日背后深层的民族镜像消失殆尽,中秋节就只能沦落为一种空壳、摆设和装饰品,也难以发挥其对文化血脉的维系作用。这就是中秋节的空心化。必须认识到,节日的方式当然要随着时代进行变化,但节日的价值却不能被遗忘和放逐,要切实体会中秋节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立足于确立民众文化身份、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来审视中秋节的传承。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对中秋节来说同样如此。从根本上说,我们还缺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足够敬意和温情。中秋本是一种感情纽带,不能被粗鄙化和物化。没有记忆、没有感情、没有景仰,就昭示着节日根基的消失,意味着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中秋节是我们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的凝聚点。期待作为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的中秋节早日开花结果。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