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公益“小筛子”传承国学文化
公益“小筛子”传承国学文化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11-19 16: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各种国学班、国学讲座遍地开花,国学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词汇之一。在合肥, “小筛子义学私塾”从创办到如今,坚持11年免费为5000名孩子传播中国传...

【图语:公益“小筛子”传承国学文化】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各种国学班、国学讲座遍地开花,国学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词汇之一。在合肥,“小筛子义学私塾”从创办到如今,坚持11年免费为5000名孩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免费接受国学教育

  初冬时节,银杏落黄。 11月18日清晨,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绵雨,坐落于合肥闹市的“小筛子义学私塾”里,传来孩童清脆稚嫩的读书声。在这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在“小筛子义学私塾”一间读室里,十几名四五岁的孩童端坐桌前,眼不离书、手指点读,老师读一句,学生们跟读一句。近500平方米的教室,摆设陈列古朴典雅,供桌上恭敬地摆放着孔子雕像,书架上满满都是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一两株绿色植物点缀其中,自然和谐幽幽书香萦绕其间。

  “小筛子义学私塾”与其他国学培训机构最大的不同,是“小筛子”对学生完全免费,机构是不收任何学费的。 “我注重精神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凭着良知和年轻的热血,为自己的人生找点价值,带一帮孩子、读一点古典经文,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仅此而已。 ”“小筛子义学私塾”创始人王武东说。

  王武东的父母都是安徽大学的教职工,他从小就在大学校园里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大学毕业以后,王武东在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部工作,但在他的内心中,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2004年,王武东在合肥市肥西路上一间平房里创办 “小筛子义学私塾”,开始了公益传播国学教育之路。截至目前,有5000名孩童免费在“小筛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古文经典的国学教育。

  每天傍晚5点半左右,“小筛子义学私塾”里,坐满了3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每个孩子进门后都先向老师90度鞠躬,恭敬地问候“老师好! ”其他的孩子沉静地坐在私塾的书桌前,在墙上孔子的画像注视下,默诵着儒家经典《弟子规》等古文经典。

  “每天幼儿园放学后,我直接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诵读古文,希望孩子能在启蒙阶段打下国学基础,也希望孩子在这里诵读国学,可以让他好动的性格顺下来稳下来,内外兼修培养良好气质。 ”家长李玲告诉记者。

  在“小筛子义学私塾”,王武东选用《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等一系列中国的古文典籍。 “儿童记忆力强,世界观、人生观处在最初的成型阶段,让孩子们诵读优秀国学经典著作,领会其中的精髓,是一种传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有益尝试。 ”王武东的妻子陆易说。

  在质疑中砥砺前行

  办学11年,“小筛子义学私塾”在质疑和争议中,风雨兼程不断前行,收获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关注。

  在“小筛子义学私塾”入口处,墙上有一个告知栏,10月份财务收支表上明晰地列出当月所得捐款,以及当月捐款的去向用处。在告知栏下,设置了一个木制的“义学善款箱”,上面贴着“捐款不是学费,一个是爱心,一个是交易”的字条。

  曾有人质疑“小筛子”的公益性质,因为“小筛子”接受家长和社会捐助捐赠。“捐助不仅仅是捐钱,还有义工、志愿者来帮忙教学、做后勤等。 ”王武东说。

  2009年,王武东辞去安徽大学的工作,与妻子陆易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筛子义学私塾”中。为了能够让小筛子义学私塾继续办下去,让更多的孩童能够接受国学教育,“小筛子”开始接受社会的捐助。

  为何要公开账目?王武东告诉记者,“小筛子”是公益事业,创办人只是引领者,不是此事业拥有者,大众有权知道创办人个人财产。不管“小筛子义学私塾”每个月接受多少捐助,王武东夫妻两人的每月工资加起来也只有1000多元。

  “小筛子义学私塾”在教学中“不讲解,只背诵”的做法,让人难以理解。“孩童年龄小,诵读只是一种记忆力的教育,但是一旦成长到某一个阶段,这些孩子就会茅塞顿开。 ”王武东解释说,读经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声韵的训练,学国学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孩童的识字量增多,拥有更强的社会承受力,也能够培养孩子的格局意识。

  引起争议的还有“小筛子”的严厉教育模式。 “不听话的孩子是要被用戒尺打手心的。 ”王武东解释,之所以采取这种传统模式,是教育孩子要有恭敬的心,尤其是传统的尊师之道应当重建。如果一些家长接受不了这样的“体罚”,也只能带着孩子离开。

  国学之美绽放心间

  近年来,“国学热”在江淮大地持续升温,各种国学班、国学讲座遍地开花,各地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讲授国学知识的书籍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王武东对于目前的“国学热”显得非常平静,他对学校的国学普及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学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新树立起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是长期的过程,而不应该只是一时的“热”。

  “小筛子”主张小作坊式私塾模式,只接收3岁至13岁的儿童,教学设置为4年循环,通过一个老师认真带领学生读经,慢慢提升学生心灵,在积累中培养孩子的心性。每个孩子在4到5年的时间里里,大约会背诵约10万字的古代文化经典。通过传统国学的耳濡目染,可以教育孩子懂礼仪、孝顺父母,培养其良好的心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内外兼修,具备良好气质。

  “现在国家层面上都在推进国学教育的普及,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我非常赞同这种决策。 ”王武东说,过去学校教育就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就相应地学什么,但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据了解,早在2003年,省教育厅就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为突破口,在全省100多所小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工程。 “随着学校和家长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并喜欢上了传统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合肥师范附小副校长王玲玲说。

  让国学之美绽放于青少年心间,教育部门也在交出自己的“答卷”。各地通过举办德育论坛、学校道德讲堂,开展中小学经典诵读展示、交流、评比等活动,引领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多样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千万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一粒粒芬芳的国学种子。

   “在我看来,国学不仅是‘之乎者也’,也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在孩子启蒙阶段接受国学滋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勇气,茫然时有所坚持,成功时不过于自我膨胀。 ”家长桂遥这样理解“国学之美”,他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感受到国学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