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甚至出现了“传统文化热”。为什么会如此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我觉得,一方面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价值观有重要的滋养作用;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迷茫困惑,都集中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需求。但也不可否认,在“传统文化热”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等值得关注的弊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出路。在我看来,要避免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应在悟“道”上下功夫。
忌功利,在涵养人文素养上悟“道”。传统文化犹如陈年老酒,要得其真传,重在细品回味,品味的过程就是悟“道”,而不能搞成喝酒比赛,以看谁量大喝得多论英雄。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教育功利化色彩比较浓,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刚学说话尚没懂事时,就教孩子背唐诗,并以此向客人展示孩子的聪明,暗中显示自己的早教水平。而实际上,小孩子背唐诗也不过是学说话,根本不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韵味,也不存在幼儿背唐诗就聪明之说。由此延伸到一些地方在中小学中的学国学活动,让学生穿汉服、行跪拜礼等形式,不是说不可以搞,但偏重于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并在媒体上大力张扬,就给人这就是“学国学”的印象;还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等一些选句,拿出来做“填空”试题考试,学生就按题型训练,为的是考试得高分,考完试就把这些东西搁一边了。也包括一些成人学国学,也喜欢背几段经典,为的是武装嘴巴而不是武装头脑,装门面而不是修炼素养,功利色彩很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靠强化应试教育手段,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在涵养人文素养上悟“道”,使之成为我们终身学习的对象,成为每个人终生受益的价值。舍此,必然误入歧途,得不到真经。
忌浮躁,在传统文化“根”上悟“道”。传统文化是什么?就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但也必须承认,现在的社会仍很浮躁,最典型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现象依然时有发生,“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感叹不绝于耳。为什么?我觉得就是因为社会多元思维让人远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文化断层期,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甚至传统文化就是保守文化。要避免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就必须忌浮躁,在传统文化“根”上悟“道”。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根”上悟“道”,就必须澄清“传统文化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等一些模糊认识,充分认清,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必须接地气,找准落脚点。比如,山东开展的“厚道鲁商”教育活动,就把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经营之中,是厚德载物的生动体现。由此可见,只有远离浮躁,扎实地在传统文化“根”上悟“道”,坚信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然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