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以诗教诗 在孩子心中播下国学的种子
以诗教诗 在孩子心中播下国学的种子
来源: 南报网    2024-09-30 10:28:09   责任编辑: 震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在首届全市百万未成年人“儒雅少年”评选活动的的启动仪式上,北京东路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成为了焦点。《诗经》 、 《论语》 、古代诗词… …近百篇诗词、文章,嘉宾们点...

  在首届全市百万未成年人“儒雅少年”评选活动的的启动仪式上,北京东路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成为了焦点。孩子们接受现场嘉宾的点诵考验。《诗经》、《论语》、古代诗词……近百篇诗词、文章,嘉宾们点到哪里,孩子们就背到哪里。如此大范围、大容量的点诵考察,已经完全超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检测方式,最初来源于北小一位一线语文老师——朱志林。

  据了解,2007年,在校长孙双金的带领下,北小开始尝试实施“小学语文教材重组与教学重构”工作。2008年教改进入实施阶段,开始编写校本教材,朱志林正是此时加入了北小语文改革的浪潮中。他改变了一本语文书打天下的教学方式,从学习别人开始,参与校本教材编写、重新分配课时、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尝试大容量教学、开设点诵的检测方式,与北小其他老师一起,走出了一条特别倚重国学、独具北小特色的小学语文经典教学之路。

  内外刺激,走上教学改革之路

  2008年,从泰州市姜堰梅垛中心小学调入北京东路小学任教的朱志林,发现了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作为一名通过赛课,过关斩将闯出来的语文教师,学生们似乎并不是非常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志林说,“一本语文书打天下,一篇课文讲2、3节课,内容嚼来嚼去,孩子们自然学得无聊,提不起精神。”

  一边是教学中学生“明明吃不饱但又不想吃”的消极反应,一边是北小正在起步实施“小学语文教材重组与教学重构”工作。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朱志林产生了要改变的想法。

  “孙双金校长说,7—12岁是孩子们的记忆黄金期,应给予孩子们大量的国学经典阅读。我入校时,学校已经着手准备编写《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北小全体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承担相应部分的编写工作。于是我也主动申请了唐诗部分的编写。”

  朱志林购买大量相关书籍:《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等各类集注、诗人传记以及现当代诗歌评论家的书,大量阅读、学习、思考,筛选唐诗。要找到真正适合孩子、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经典诗歌,朱志林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诗歌不完全以长短取舍,有绝句,有律诗,甚至像李白的《将进酒》,很长的一首乐府诗,但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琅琅上口,也被我选入。”校本教材有了新的内容扩充,随即就被引入课堂中进行实践。

  以诗教诗,大容量国学教学获肯定

  课堂教学内容多了,时间就要挤,朱志林尝试着压缩国标教材的教学时间。“刚开始不敢一下把步子迈得太快,就先把原本3课时的内容压缩到2课时,2课时的压缩成1.5课时。”朱志林说,到2011年,他的国标教材和校本教材教学课时已经平分秋色了。此时,孙双金校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起点要高、容量要大、难度高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在他的要求下,2011年,朱志林准备了一堂大容量教学的公开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本文责编: 震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