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用国学经典熏陶出儒雅少年
用国学经典熏陶出儒雅少年
来源: 南京日报    2024-09-30 10:28:00   责任编辑: 张昕晔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去年暑假期间,历时3个月的南京市百万未成年人“儒雅少年”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国学底子好、传统才艺精的“儒雅少年”。

    去年暑假期间,历时3个月的南京市百万未成年人“儒雅少年”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国学底子好、传统才艺精的“儒雅少年”。事实上,首批百名“儒雅少年”能够从全市百万未成年人中脱颖而出,和背后的支持者密不可分。这其中,既有家长的谆谆教导、老师的悉心栽培,也有社会公益人士的默默付出。

    本报推出“寻找儒雅师长”专栏,用一个个故事展现出“儒雅少年”的成长轨迹。此次活动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主办,南京日报社承办。

    五老村小学从2000年起,就开始向学生教授国学经典,从诵读经典到校本课程,再到拓展融合,学校在10余年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经典教育之路。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该校语文老师黄树楠,她作为“儒雅少年”校园海选评委,曾参与过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专门进行过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国学学习中。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校本教材的补充

    2000年左右,五老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三四年级学《笠翁对韵》,五六年级学《论语》《中庸》。2007年黄树楠进校执教时,学校已经开始着手编写国学校本教材,黄树楠也参与其中,负责唐诗部分的编写工作。

    接到任务后,她开始着手查阅《中国古代汉语》《唐诗三百首》等相关资料,又向大学里的古代汉语老师请教,用一个寒假的时间,粗选出150余首唐诗,并按四季、思乡、边塞等题材进行分类。

    教材编得好不好,要靠教学实践中的效果来检验。新学期一开学,黄树楠便将自己编写好的唐诗部分投入了教学实践:“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单元设置重复或缺失,于是一遍遍地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们也参与到对教材的补充工作中。“比如《乌衣巷》这首诗,原本我是编在写景的版块里,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启发我设置了一个关于南京的版块,比如《石头城》《夜泊秦淮》等。”黄树楠笑着说,“于是我就发动班上同学,大家一起找关于南京的诗,再到诗中的景点去逛一逛,拍出实景照片,配上诗歌,做成小报,贴在班级后面的板报上。孩子们非常积极,大家互相补充学习,比死记硬背效率高多了。”

【本文责编: 张昕晔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