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微心态”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微心态”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27:09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这就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此双管齐下,才能在“微时代”中赋予传统文化对年青一代更高的“黏度”和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广告等无处不在的“微产品”,把人们带进了当前这个与传统媒介时代迥然不同的“微时代”。便捷的网络媒介工具给我们奉上信息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带来表浅化、碎片化、浮躁化的“微心态”。当代年轻人成长在电脑、互联网和手机大量普及的时代,作为“手机控”“低头族”,习惯于沉浸在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至死”的环境下,传统审美心理中的“非功利”元素正在被微时代悄然解构,我国传统文化黯然褪色,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角——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这就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当下,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已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衷程度和对其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工作中怎样对待“微心态”这一新问题是需要很好思考的新课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媒介信息爆炸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和“瞬时性审美”,使得他们难以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甚至产生一定的抵触。这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年轻人多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宣泄,内心中难以树立和崇拜长期的偶像,更倾向于接受以“眼球经济”和“感官消费”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事实上,这些本是人性中普遍固有的特质,应予以尊重。如能对这些“微心态”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将对“微时代”语境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