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传统文化传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传统文化传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9-30 10:27:00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由来已久,涉及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接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由来已久,涉及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接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门学科的西方汉学正式出现是1814年,在1838年又产生了汉学家这一概念,但在朝鲜、日本及越南等地,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上溯到商周秦汉时期。从早期的殷末箕子入朝,到东汉末年的大儒刘熙等人避难交趾(今越南),再到中古时代日本大量遣隋使、遣唐使的出现,到处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轨迹及其巨大成就;在欧洲,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从比丘林到李摩提太,数千名西方传教士和商人遵循着各自的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回西方世界,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中外学术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东亚地区,如唐朝时期身在日本的袁晋卿、刘二郎等人,明清时期的朱舜水,身在韩国和日本的孔子后代等都为中国文化的海外研究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的书纪中,当时因不能直接约请到中国学者,出现了转而向韩国约请儒学者的现象——王仁便是典型的代表。在近代的中西学术交流史上,法国的黄嘉略、沈福宗,英国的谭哲华、李阳平、黄华东、齐玉堂,荷兰的周美叶,意大利的郭栋臣等海外华人都成为17—19世纪欧洲汉学家们业余的汉语教师、翻译助手和研究助理。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