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正规休假制度的确立
1常规假日
汉代称“休沐” 五天工作制
秦代时官吏告假称“告归”,到了汉代就有了休假制度。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即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所谓“休沐”,即沐浴和休息,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四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后来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可见官员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放假时间:一年总计75天。
2节假日
夏至、冬至要放假
除了类似周末的休假外,汉代政府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汉代规定:冬至、夏至为例假。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汉代对冬至甚为重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甚至“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即放假),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汉代这两个节日是必须要放假的,但要放几天,并没有明确记载。
放假时间:不明确,估计1至3天。
3临时假日
告假
汉代时另外规定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为有功,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但时间不能太长,汉代时明确规定,请假三个月免官。
放假时间:不明确,但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
丧假
丧假,顾名思义是由于家中有人去世而不得不回家,主要是“丁忧”,指遭逢父母或祖父母之丧。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假期长者3年,短者36天。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放假时间:长短不一,长者3年,短者36天。
唐宋时期:常规假日缩短 节假日增多 黄金周出现
1常规假日
唐代法律改“荀假” 五天一休变十天一休
唐代《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称“荀假”。 即每月第10天、第20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
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值。从唐代开始,不值班的官员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由于大部分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庭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
宋代官员休假基本沿袭唐代而有发展,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增加,休假制度更加宽松。
放假时间:每旬一日,合36日,约占全部假期的32%
2 节假日
节假日猛增,出现了最早的“黄金周”
唐宋时期,除了常规假日外,政府还规定官员在一些传统节日、新型庆祝性节日、宗教节日享受休闲的福利。这种节假日按节日性质可分别放假1天、3天、5天或7天。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像春节和冬至等节日,每次可放7天假,已相当今天的“黄金周”。在唐代,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学生有专门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有54个各类节庆假日,但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自由活动,其余36个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
放假时间:
唐代的假日主干由节假日组成,由《假宁令》可知,节假日构成了唐代假日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合78日,约占68%。
具体为:元日(春节)、冬至:各7日;寒食、清明合二为一:4日;八月十五、夏至、腊,各3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正月最后一天)、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1日;学生田假,15日,授衣假,15日,合30日。
3临时假日
婚假、丧假和探亲假 体现人性化
在唐代,婚假、丧假及探亲假已十分完备,很具人情味。具体为:
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每3年有30天(除旅程以外)探亲假;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探亲假。
婚假:儿子行冠礼时,有3天假;亲戚为1天。子女婚事有9天假(除旅程以外);其他亲戚结婚,则减少至5天、3天、1天。
丧假: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官为100天;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3天。
4特殊假日
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 皇帝胜过老子和佛祖
唐代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主要有三个人,老子、释迦牟尼和皇帝。老子诞辰、佛诞都要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但到了宋代,老子诞辰、佛诞的节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一人了,而且皇帝不停的更换,所以这个节假日说不准是那一天,是最不稳定的一个。
元明清时期:常规假日取消 延长春节和冬至
1常规假日被取消
到了元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元朝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什么旬休,大休都没有了,全年节假日减少到16天。
明清时期,除了父母去世的三年服丧假,以上假期大多被取消,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们特批才能获得。这段时期全年只有三个节庆,即春节、冬至与皇帝的诞辰,这种改变显示了个人对皇帝和父母义务的强调。
2朱元璋最不爱放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乞丐出身,是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深夜。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时,被朱元璋驳了回去。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的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实际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加,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有50多天。
3终于有了星期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古人假日里做什么
1休闲游玩 节假日游人爆满,停马停车费暴涨
长期的公务,无疑会让人烦躁疲乏,而古代那些具有诗人情怀的人,往往就会像现代人一样,总是希望趁节假日游玩,摆脱工作的劳累和烦恼。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皇帝批准“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着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诸司堂属,俱放假遨游,省署为空”。于是街上就热闹起来了,百姓和士大夫们是“呼朋命伎,彻夜歌呼,无人诃诘”;有权势的乘车骑马,由于游人众多,导致无处停放车马,“至于尺寸之地,只容旋马,价亦不訾”,停马停车费也跟着暴涨。
2游玩创作两不误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史书。当时的汴梁城,很是繁华昌盛,热闹非凡,是个大都市。苏轼逛腻了汴梁城后,逢每年的春节、寒食和冬至长假时,便利用这些假期,到处游山玩水开阔眼界,由他的作品可知,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游山玩水之际完成的。据说,苏轼“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前赤壁赋》,就是在清明节黄金周写成的。
3青年男女恋爱的好时机
在古代,每到节假日更是许多青年男女的恋爱的好时节。唐代诗人崔护有一年在假日里去春游,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子,第二年仍念念不忘,于是故地重游时写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宋代,元宵节是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节日。据《曲洧旧闻》记载:在这几天里,人们“每出必穷日,尽夜漏乃始还家”,因为平日里女人们很少出门,元宵节成为了她们难得的一次“放风”,因此要精心打扮一番,“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 辛弃疾的一首《青玉案·元夕》将元宵节的流风余韵描述得十分传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时的元宵节可以说是青年们找恋人的最佳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