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戏曲,今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戏曲的程式过于死板;另一种认为戏曲“口传心授”的模式,又过于主观化,缺乏固定的乐谱。两种观点都为戏曲传承困难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当年在看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后曾说,中国戏曲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行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语道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核心特点,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并理解传统戏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
笔者仅以流行于鲁、苏、皖、豫四省交界处的地方剧种拉魂腔(也称柳琴戏)为例,来阐释戏曲中的“规则”与“自由”。拉魂腔素有“怡心调”之说,用老艺人的话说,就是“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即演员可以自由灵活演唱——同一板式,不同演员的唱法是不同的,甚至同一演员每次唱法也不一样,演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和自己“演唱功底”随心所欲地发挥。邵明思在《峄县柳琴戏》中写道:“乐队在弹奏过门时,演员只要掌握不荒腔、不掉板,即可任意起腔、转调、自由咏唱,丝毫不受伴奏的限制。乐队既不约束演唱者自由发挥,又能随着唱腔的变化而变化。”
难道真的可以“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其实不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其实是拉魂腔“基本调”的一腔多用,是在其“基本调”的基础上进行的程式内的自由。虽然每次表演都在变化,但“味儿没变”,做到了“移步不换形”。不仅拉魂腔,京剧、昆曲等所有传统戏曲剧种都有这个特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能取得“移步不换形”即兴创作的卓越成就,正是基于对“程式化”的反复推演,在程式化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并根据自己的打磨,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这才保证了万变不离其宗的效果。
戏曲表演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遵循程式的同时又必须打破程式。程式动作仅是一种单纯的表演技艺,当它脱离了戏剧内容,脱离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它就像根已经枯萎而依旧美丽的瓶花,马上就要消亡。对程式的打破,符合戏曲“留主腔、动枝蔓,落音不动行腔变”“母曲派生子曲”的艺术创作规律。这是历代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演出中,为了塑造具体角色,逐渐摸索,不断总结出的经验,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代代相传并在艺人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艺术习惯。总之,戏曲中的那种“移步不换形”是创作实践与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是客观的现实美与表演者的主观情思、内心感悟的有机统一,属于戏曲中“最微妙和最不明确”的部分,往往寄托着戏曲老艺人心中戏曲音乐的灵魂。
拉魂腔等传统戏曲在日常表演中是“移步不换形”。那从宏观上看,传统戏曲的改革创新也要“移步不换形”。当年梅兰芳先生在京剧改革中,改掉了出将入相、饮场检场、淫词滥调,同时又开拓创新,编古装、时装戏,创古装头、古装衣、新舞蹈、新程式,从而开创了京剧辉煌于世界的道路。梅先生的改革就是“移步不换形”。今天我们振兴传统戏曲,所谓移步,无非是传统戏曲要继续改革,继续创新;所谓不换形,就是戏曲的精神、戏曲的内在美不能改变。笔者不赞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抱残守缺,也反对滥用程式、丧失根本的随意逢迎。因此,传统戏曲移步不换形的创新与改革,要拿准认清,循序渐进,只有在试验中改进,在巩固中提高,才能持续地走下去。
作者:王秀庭(本文系山东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柳琴戏‘自由性’艺术特征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项号:15BWY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