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名寺系列之北京篇】卧佛寺
【名寺系列之北京篇】3卧佛寺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05 13:43: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卧佛寺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寿安山南麓,距城约20公里。卧佛寺的建筑格局,仍保留着中国早期佛寺的遗制,以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臣佛殿为中轴,由南平展至北,里面庭院...

 

【图语:北京名寺,卧佛寺】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寿安山南麓,距城约20公里。

  寺始建于七世纪前半叶,初名兜率寺。以后屡废屡建,寺名亦屡易,先后名寿安山寺、大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等。公元1734年清代皇室又一次重建并赐名十方普觉寺。早在建寺之初,寺内就供有檀木雕卧佛像,公元1321年又铸造了一尊巨型释迦牟尼铜卧佛供于寺中,因此,人皆称其卧佛寺,历代帝五所赐的诸多正名反而极少被人提及。

  卧佛寺的建筑格局,仍保留着中国早期佛寺的遗制,以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臣佛殿为中轴,由南平展至北,里面庭院重重,点缀着荷池、山石花木,别是一番景趣。


  【历史沿革】

  十方普觉寺初建时,并没有现在的规模大。当时只有中路山门殿至卧佛殿这一部份,东西两路院和中路院后的藏经楼都是后扩建的。

  元朝是该寺发展史上的转折,从英宗硕德八剌起,连续四代皇帝对它进行扩建,工期历时十年,耗银五百万两。

  延佑七年(1320年)九月甲申,英宗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已亥,以寿安山造佛寺,置库掌财帛。三月,益寿安山造寺役军。十二月,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佛像。二年八月,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元史·英宗纪》。

  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泰定帝修西番佛事于寿安山寺,三年乃罢《元史·泰定帝纪》。

  天历元年(1328年),文宗立寿安山规运提点所;三年,改昭孝营缮司《元史·文宗纪》。

  至顺二年(1331年)正月,文宗又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命萨勒迪等总督其工没;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元史·文宗纪》。

  明朝曾五次翻修、六次接驾,是该寺的全盛时期。第一次是宣德末至正统初,高僧广霖募诸中贵重修《宛署杂记》卷十九)。第二次是正统八年(1443年)后,英宗鼎新修建,赐名“寿安禅林”,并颁(大藏经》一部置诸佛殿(见“明宪宗寿安寺如来宝塔铭”)。第三次是成化十八年(1482年),宪宗敕建寿安寺如来宝塔。第四次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复重修《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一。

  第五次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神宗出内帑重修,又赐《大藏经》及锦被等物。

  这几次翻修中,规模最大的应推宪宗建如来宝塔了。此塔高六丈九尺,阔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顶覆相轮,檐悬宝铎,四周丹垩绘饰,塑菩萨神天之像。塔内藏有舍利,塔外建有左右二殿,各高二丈四尺。宪宗不但出重金建塔,而且还将香山乡民人谢真等户内地五顷二十五亩,赐予寿安寺如来宝塔供奉香火。

  据《宛署杂记》、《日下旧闻考》等书记载,明代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神宗五个皇帝,都曾驾临该寺,其中神宗朱翊钧还去了两次。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十方普觉寺亦冷落了一段时间。时人曾有“乱后寺废,香灯久断矣”的记载(《天府广记)卷三十五)和“饥僧二三人,踏落叶、守败椽”的描述(《北游录))。

    直到清雍正时期,怡亲王允祥舍资葺治,十方普觉寺才重复兴起来。允祥这次修建,工期一直延续到乾隆初年。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