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北京名寺,大慧寺】
渊源一
说起大慧寺大佛的来历,还有一段渊源呢。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来了一位叫僧护的和尚。相传僧护常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他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当时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续凿工程。在僧佑的计算和指挥之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扬天下,从此开始了真正大佛寺的历史。之所以人们俗称为大佛寺也是如此。
渊源二
也有传说,康熙二年(1663年)春,尚可喜自捐王俸重建佛寺,并亲自董理;翌年冬竣工;主要建筑每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建廊庑、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库房、僧舍、客堂。殿宇布局及制式,悉仿京师官寺。大雄宝殿坐北向南,面阔七间,深进五间,面积1200平方米,殿高18米,“庄严雄壮,观者声为!”大殿正中供奉黄铜精铸的三世佛像,各高六米,重十吨,为岭南之冠,故名大佛寺。“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由“平南王尚可喜薰沐耳拜题”的《大佛寺记》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前面左侧。另有《大佛寺题名碑》兀立于大殿右侧。
【历史沿革】
大慧寺为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嘉靖时寺左 增建佑圣观,时寺与观共有殿宇183间,占地28公顷。后因明世宗崇道,为保寺庙,又在寺后建真武庙。
万历二十年(1592)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重修,仍保持原貌,光绪时寺院和道庙渐记毁。
宣统元年(1909年),正红旗蒙古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继印禄出资修葺。
1943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盗毁后殿铜佛做枪弹,补木胎沥粉塑像。
1949年后,山门、门前照壁、东西配殿及大悲宝殿尚存。
1950年代开始,山门、配殿等被拆除。
1957年10月28日,大慧寺成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77年以来,大慧寺逐渐被现代楼群淹没。
1983年4月15日,因木柁上悬挂的灯泡高温起火,烧毁殿顶及天棚藻井60多平方米。
1998年起开始对大慧寺重点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