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老子:处事之道
国学十二道系列之老子:处事之道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2 11:49: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老子简介:老子(前571年~前471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

 

【图语: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老聃、李耳。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老子简介:老子(前571年~前471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处事之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图语:老子部分哲言】

  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道教讲究“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的是,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人们通过修炼,修心养性,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伟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之事。从小事做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成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无为”是指“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大作为,大智慧的表现。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不也是一种启迪吗?

  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 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故而,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这也即是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犹不及",孟子所谓'仲尼不为已甚'之意。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老子的人生哲学和他的政治哲学相同,也只是要人无知无欲。详细的节目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四)“道生万物”——老子人生哲学的本体论、生成论根基

  “道”范畴是老子哲学中最高的范畴,当然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建构基础。 “道”范畴在这里兼有本体论和生成论的意味。 张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中,宇宙生成论说和宇宙本体论说,往往是相互统一,相互结合的……老子的道既是‘万物之母’又是‘万物之宗’;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天地万物的存在依据。 ”

  老子哲学中,宇宙生存论和宇宙本体论是混而不分的。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曰之为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显然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对道做的解说。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产生了天地万物。

  但是老子的道还具有本体论的意思。如他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宗”在这里是根据的意思。老子还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作为万物之母,产生了万物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其成长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典型的本体论说法。

  老子认为认为,人和宇宙都是由作为本体的道派生的。老子始终认为,道和宇宙万物是“一”与“多”的关系。 “一”产生“多”。“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多”回归于一。 “多”中之一的人道是天道中重要的一环。老子进而从道的复归想到人性的复归。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淳朴本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作为作为至善至美的人生价值观的内在依据,自身正是本体的道、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的延伸。天道和人道本来就是内在的统一的——天道内在的要求人道与之相符合,人道复归于原初的道又是人道运动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了人性的复归,达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生的合一,才能进入至善至美的境界。老子的开创性就在于力排人道天道的外在性,开始将其作为世界对立而又关联的两端来考察,在中国历史上首创性的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论证二者的统一性,开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之滥觞。

  (五)“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的觉醒与个体价值的高扬

  老子的时代是人类主体复兴的时代,人在与天自然的斗争中自我意识一步一步的走向觉醒。基于对天道与人道的内在统一性的觉解,老子提出了重视和肯定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特殊方式。

  首先,人在自然界究竟占有什么地位?老子明确的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宇宙虽大,人在宇宙中并不渺小,并非无足轻重。人应该自珍自贵,自爱自重。将天地与人相提并论,表明老子对人内在价值的肯定,基于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关注,老子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统治者不把人当人看的非道德的行为,并警告统治者对人民要“无押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理性意识、人的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古代先哲对原始的生命一体原则的突破和超越。

  其次,对人的觉醒意味着对鬼神支配人的思想的怀疑和抛弃。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就是说,只要人们依循着道,鬼神就不会对人起作用。老子的态度非常的明朗: “牛鬼蛇神”在道的面前没有任何的意义,道及其派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就是这样通过对天命及鬼神的否定和扬弃来推崇道,进而推崇人,因而人的价值不过是道的价值在人身上的彰显而已。

  最后,老子思想最珍贵的部分在于其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个体主体地位的张扬。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地位和价值最终都要落实在人的个体层面上。“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在这里刻画了一个得道的圣人独特的个性和心理意识。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和心理意识集中的体现在“独” “异“二字。老子在个性扭曲,大德丧失的时代高歌自我,宣扬自珍自贵,自爱自重,自存自保的重要性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不争善下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认为最高的善人士人应该象水一样,具备水的所有善性,与而不取。有容纳百川的度量,善利万物的品格。隐隐不争,虚怀若谷。对于“上善若水”老子提出了水的七种德行。这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内在要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性和人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和谐的统一。

  ⒉柔弱胜刚强之志

  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世间水是至柔的东西,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而水滴石穿,怀山襄棱。柔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特征。“人之生至柔,其死也坚强。”柔之胜强,柔之胜刚。体现在人生上则是一种执著坚韧之志。在老子看来,柔弱不是懦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弱者道之用”。弱是对道的践行和应用,是人意志力的一种体现。

  ⒊虚静博大之气

  老子虚静的虚静不是痴呆愚笨,而是去欲玄览,是对自己心灵的观照。“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老子呼吁人们重视自己内心生命的培养,多倾听来自心灵的呼唤。只有虚静恬淡才能清明的境界。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与道齐一的清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博大。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仅能拥有质朴,清新,快乐的生活,而且还能不断突破自我的藩篱,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开拓日新。

  别人都想要昭昭察察的知识,他却要那昏昏闷闷的愚人之心。此段所说的“贵食母”,即是前所引的“虚其心,实其腹”。老子别处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也是此意。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饱饱的,做一个无思无虑的愚人,不愿人做有学问知识的文明人。这种观念,也是时势的反动。隰有苌楚的诗人说:”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老子的意思,正与此相同。知识愈高,欲望愈难满足,又眼见许多不合意的事,心生无限烦恼,倒不如无知的草木,无思虑的初民,反可以混混沌沌,自寻乐趣。老子常劝人知足。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但是知足不是容易做到的。知识越开,越不能知足。故若要知足,除非毁除一切知识。

  老子的人生哲学,还有一个重要观念,叫做“不争主义“。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种学说,也是时势的反动。。那个时代是一个兵祸连年的时代。小国不能自保,大国又争霸权不肯相下。老子生于这个时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决没有止境。只有消极的软工夫,可以抵抗强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人类交际也是如此。汤之于葛,太王之于狄人,都是用柔道取胜。楚庄王不能奈何那肉袒出迎的郑伯,也是这个道理。老子时的小国,如宋,如郑,处列强之间,全靠柔道取胜。故老子提出这个不争主义,要人知道柔弱能胜刚强;要人知道“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教人莫要“为天下先”,又教人“抱怨以德”。他要小国下大国,大国下小国。他说暂时吃亏忍辱,并不害事。要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含有他的天道观念。他深信“自然法”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德其自然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都是天道之自然宇宙之间,自有“司杀者杀”,故强梁的总不得好死。我们尽可逆来顺受,且看天道的自然因果罢。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