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 > 国学十二道系列之孙子:韬略之道
国学十二道系列之孙子:韬略之道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48:39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图语: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孙子生平简介: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的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即田完)的后代。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子:韬略之道

  着眼全局和长远的筹划,在高层理性指导下的运用力量的科学和艺术,是大智慧。强调“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统一,是“统帅之道”,是有着深层哲学底蕴的揭示竞争规律的科学,在战略层面上理解和使用。即事前要先谋划好,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强调“先计后战”,具有全局的作用。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计,指谋划,制定作战计划和计谋之意。

 

  【图语:孙子部分哲言】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

  太极的思想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慎战的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争的思想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的思想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三个代表”。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计篇》,计,指谋划,制定作战计划和计谋之意。在创业之前要先谋划好,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强调“先计后战”,具有全局的作用。

  在《计篇》中孙子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作战之前必须加以考察和研究。所谓商场如战场,如果你有意加入到这个行列你必须认认真真的考察和研究。但是从何考察和研究呢?孙子指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考察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而今天我们在做企业之前必需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不足的加以克服,有优势的必须充分发挥。古时从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分析。而今我们也可以从这五方面对创业进行分析。一,道。你是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合伙人,你们是否有朝着某个目标努力前进;二,天。你是否有掌握天时,是否对天时够了解。简单地说就是总体环境,其中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法律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全球大环境等等必须有所了解,政治跟经济是分不开的;三,地。你是否对地利了解。地利简单地说就是行业环境的分析,包括你所进入行业的竞争状况,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了解的情况;四,将。你是否有一支值得信赖的团队,团队的凝聚力在创业初期至关重要;五,法。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在企业做成以后进行规范性经营的重要手段,在此不做深入分析。对此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只有你掌握了人和并对天时,地利进行考察分析,你就可以进行创业。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切莫随意进入。

  “七计”是对“五事”进一步分析的结果,看看谁更得天时地利人和,谁竞争的优势就更大。

  孙子还明确提出“技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要从各方面去造成有利的态势,在创业初期创业者的个人魅力以及整个团队的气势至关重要。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冒险活动。对于创业者来说,必须要胆大,敢下注,想赢也敢输,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创业时唯唯诺诺,没有一点冒险精神,往往会丧失发展良机,而发展良机对于刚刚创立的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创业之初,创业者胆大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胆大就等于创业成功了一半。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企业的恢弘气势。

  在本篇中,孙子明确指出“兵者诡道”这一战争的基本特点,并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为核心,相应地提出十二种制胜方法(俗称“诡道十二法”)。创业初期如何在市场上生存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

  企业家既要善于抓住市场竞争中的主要矛盾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又要善于利用竞争对手的弱点,避实就虚,因敌制胜。“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进入门槛低,竞争越激烈,市场最易得到饱和,这时就要避开大型企业的战略进攻要点,对市场进行细分,确立自己的顾客群,然后持之以恒,创业初期进行专业化战略,以一攻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对于企业而言,要时时刻刻做好“打战'的准备。《司马法.仁本第一》曾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做企业也要时时刻刻记住这一重要的思想,要善于谋划之道,先思考再出手,拿出出奇制胜的法宝,一旦判断准确就要敢打敢拼,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进攻,先下手为强。

  而今企业的诡道之法不是以损害其他人为前提,而是要做出双赢的战略,这样既充实了自己的实力又增加了一个战略伙伴。要有“宁亏自己,不亏大家”的战略眼光,“小利不舍,大利不来”的胸襟,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千万不可到处树敌。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做企业一定要怀有谦虚的心态,不可狂妄自大。

  一、孙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大谋略家

  众所周知,孙子是活跃在春秋末期纷乱变幻的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有人说孙子是一位战略家、兵学家。的确,他在战略和兵学领域中的地位无人能及,正如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所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有人说孙子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其理由是: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处处可见。还有人说孙子是一位理论家、文学家。诚然,他的作品结构谨严、逻辑缜密、说理精辟、文字优美、修辞丰富,可谓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风格的军事理论著作。但以我的观点,孙子首先是一位谋略家,一位谋冠古今、智包苍穹、足以傲视群雄的大谋略家。其谋略丰厚宏富、精博深邃,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运筹、心理、外交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水文、伪装等各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比如,在政治方面,他继承了古史中的帝王诸如黄帝、尧、舜、禹、汤,以及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人治国御众的统御谋略,并提出治国须先谋兵的基本方略,称得上是政治谋略家;在军事方面,他承袭了伊尹、姜尚、管仲等谋略家用兵制胜之策,并深入阐述了诸如攻守、奇正、利害、阴阳、虚实、劳逸等用兵制胜之策,可称得上军事谋略家;在经济方面,他提出了“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谋略思想,道出了经济与军事之间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经济谋略家;在外交方面,他认为伐交比伐兵、攻城更为重要,称得上是一位外交谋略家。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大谋略家。

  二、《孙子兵法》从实质上讲是一部谋略典籍

  出于大谋略家之手的《孙子兵法》,同样是一部谋略典籍。据清人统计,《孙子兵法》共5913个汉字。而我们根据《武经七书》进行过统计,在不计标点的情况下,《孙子》十三篇共有6045个汉字,包括91个段落,

  322个句子。在这6045个汉字中,“计”字出现了11处,“谋”字11处,“智”字8处,“算”字7处,除此以外,还有“虑”、“权”、“诡”、“巧”、“诈”、“策”等都是谋的意思。实际上,除了明确提出有关“谋”和“略”之外,在全部322个句子中,半数以上谈的都是谋略问题。这其中,军事谋略约占2/3,其他领域谋略约占1/3,几乎达到了“一句一理,一句一谋”的地步。仅在我们编写的《谋略库》中就收录了孙子脍炙人口的各领域谋略百余条。其中,政治谋略约有20余条,如“不战而胜”、“上兵伐谋”、“非危不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先谋后事”、“修道保法”、“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等等。军事谋略约有80余条,如“以进为退”、“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正合奇胜”、“出奇制胜”、“战胜不复”、“兵贵神速”、“兵以利动”、“兵贵胜,不贵久”、“先胜而后求战”等等。此外,还有经济、外交、统御谋略20余条,如“未战先算”、“以战养战”、“因粮于敌”、“巧于用间”、“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求之于势,不择于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等等。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实际上处处在讲如何“算、计、谋、策”,“谋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可以这样说,《孙子兵法》集中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明谋略之精华,并把它高度提炼、概括,加上自己独到的创造,形成了系统而深邃的谋略理论。因此,《孙子兵法》实质上是一部谋略典籍,这部谋略典籍在中国人民的智慧发展史上乃至世界人民的智慧史上,矗立起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三、孙子的谋略思想对于信息化战争的巨大现实价值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这部2500多年前产生的谋略典籍,对于我们指导信息化战争还有没有价值,它有没有过时?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它过时了,同时又没有过时。说它过时,是从排兵布阵、作战方法、后勤装备保障方式等具体的方面来说的,很显然,丘牛大车时代的具体方法用在今天已大部不合时宜。说它没有过时,是从它的谋略思想方面来说的。我认为,知识的精华是智慧,而智慧的精华才是谋略。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知识过时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谋略不会过时,不仅不会过时,相反地极有可能在特定的时期更具价值,更有用武之地。从各方面情况来看,信息化时代正是一个这样的时期,对于这一时代的战争,孙子的谋略思想更具启发意义。

  首先,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思想正是信息化战争追求的最佳效果。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谋攻篇》中,他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主张“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追求“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这种以不流血、不动武的斗争方式,迫使敌人屈从自己的意志,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谋略思想正是信息时代战争双方所追求的最佳效果。进入20世纪后期,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的门槛,机械化时代战争巨大的破坏性和残酷性迫使各国都在寻找一种更为理性和可控性的战争方式,信息化战争应运而生。从近期发生的几场颇具信息化雏形的局部战争来看,胜利者已经在战争中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并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其次,孙子“知胜”谋略思想是信息化战争取得先胜、全胜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知胜”谋略思想,指的是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在《孙子兵法》全文中,“知”字先后出现了79次,除了以上所说,还包括“知用兵之害,知用兵之利”;“知三军之事,知三军之权”;“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知得失之计,知动静之理,知死生之地”;“知迂直”;“知诸侯之谋”;“知九变之利”等等,稍加分析,便知道孙子所强调的“知”就是要全方位了解信息以制胜。未来信息化战争,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战斗力要素,对垒双方谁掌握了信息获取权、使用权、控制权,谁就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指挥、控制,并使各参战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以形成整体合力;相反,谁丧失了制信息权,谁就既难以有效地进行决策,又无法科学合理地分配物质、能量,更别提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了。

  第三,孙子“奇正”谋略思想在信息化战争中更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孙子“奇正”谋略思想见之于《势篇》,他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主张把有规律可循的“正”法与无规律可循的“奇”招结合起来,“以正合,以奇胜”,造成“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态势,达到“必受敌而无败”的效果。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处于劣势一方,必须贯彻孙子的这种思想,采取不对称手段,想方设法发挥己方优势和长处,打击对方软肋,以求克敌制胜。处于优势的一方,也有必要运用谋略,出奇制胜,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达成目的。比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就采用“奇正结合”的谋略思想,一方面在科威特边境利用高技术大布疑阵,作出从科南部发动攻击的假象和态势;另一方面,秘密派出主力第7军快速机动至伊沙边境的中立地带,一记“左勾拳”,击中伊军要害。

  第四,孙子“速决”谋略思想是信息化战争为追求战争效益所作的必然选择。

  孙子是速决战谋略大师,他的“速决”思想主要体现在《作战篇》中,他说:“故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又说:“故兵贵胜,不贵久”。他尤其担心“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到那时“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他的这种谋略思想十分符合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从经济角度看,我们知道,信息化战争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价值极其昂贵,一枚导弹少则数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一架新型战斗机,少则上亿,多则几十亿美元。这样巨大的物资消耗,如果旷日持久,就连美国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也感到承受不起,更别说其他国家了。

  第五,孙子“因变”谋略思想对信息化战争更具现实意义。

  孙子“因变”谋略思想是指用兵作战要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其核心是灵活性问题。在《虚实篇》中,他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他主张“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强调以此达到“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的境界。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节奏快,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如果指挥者不能因情而谋、因势而谋、因地而谋、因时而谋,就会陷于被动挨打的态势,甚至原来是处于优势状态,转眼间优势就不复存在。相反,如果指挥者能借鉴孙子“因变”谋略思想,准确把握敌情、我情、地情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及时定下决心,则能把握主动权,夺取胜利。

  第六,孙子“攻心”谋略思想对信息化战争更具启示作用。

  孙子“攻心”谋略思想反映在《军争篇》中。孙子认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他进一步解释,对阵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他的这种谋略思想与信息化战争强调心理战的理论与实践不谋而合。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的作战样式和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其本质未变,指导思想未变。比如伊拉克战争,战前,美军先向对手展示强硬态度,同时将心理作战部队早早投入作战;战中,美国一直坚持打萨达姆生死牌,不时地散布谣言,透露出虚假信息,以动摇迷惑伊拉克军心民心;战后,美军还炮制了印有伊拉克亲萨核心人员的“扑克牌”,并发出悬赏令,俨然胜券在握,志在必得。这些都是“攻心”谋略的运用。

  总之,战争首先在争谋,打仗首先在打将,信息化战争也不例外。孙子的谋略思想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孙子“兵者诡道”的谋略体系,为我们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智慧灵感。它的“以谋制胜”的指导思想、“知彼知己”的信息观念、“九天”、“九地”的空间意识、“伐谋”、“伐交”的智胜手段,乃至“出其不意”、“因敌制胜”、“夺心夺气”、“上智为间”等等大量奇妙生动、永远不朽的谋略思想,是我们指挥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本文责编: 郝菁 】
上一篇: 孔子三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