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天津名寺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大街前8号,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初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嘉庆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是天津市保存完好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该寺寺院广阔,建筑宏伟壮丽。由照壁、门厅、礼拜殿、阿訇讲堂四组厅堂组成。
寺门外有铁栅栏圈围,对面高8.5米,长14.6米,宽1.4米的巨大壁照上,嵌有汉白玉匾额一块,上题“化肇无极”四字,巍峨壮观。为天津市现存最大的照壁。门厅,南北讲堂,相互映衬,格局紧凑。大殿面积1000平方米(含抱厦),可容纳千人聚礼。它由四组殿堂联接而成,前为卷棚式抱厦,后为两组庑殿顶大殿,殿内金碧辉煌,梁柱楹联、拱门匾额,皆刻《古兰经》文,雕工精美,庄严肃穆,殿后是一组顶上并排耸立的五座由方木叠落而成的藻井形五角或八角亭式楼阁,殿堂两侧构筑画廊。其整体外形檐牙起伏、错落有致南北两侧亭阁檐下,分别悬有“望月”、“喧时”两匾。寺内悬挂61幅汉文和阿拉伯文楹联、匾额,大都出自书法名家,墨宝荟萃近300年,是中国保存古代匾额最多的清真寺。寺中原藏经书万册,1966年毁于一焚。现存分别仅似火柴盒1/2和1/3大小,印质精美的袖珍本《古兰经》两册,堪为珍宝。寺北二门楼上镶嵌砖雕精品一组,为砖刻名家马少清生前所作。被定为天津市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该寺处于回族聚居区,历来是天津市伊斯兰教活动中心。
【历史沿革】
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进行扩建,礼拜殿加大到30余间。嘉庆六年(1801年)第二次扩建,据礼拜殿前厦悬挂《本原共溯》匾跋文记载“封翁石义广以寺狭且朽宜修,首先捐助,众乡老有余者捐资,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钱力并出者,莫不鼓舞从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后,又进行多次续建工程。
咸丰二年(1852年),建石制群廊护台和300余平方米沐浴室。
同治四年(1865年)建两个亭式楼阁和北南二道门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大门对面修建了高大照壁。
宣统元年(1909年)在礼拜殿前院内两侧各建一座石碑。 解放以后,于196O年曾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后来,经过十年动乱和1976年地震,这座伊斯兰教的瑰宝明珠,几乎被毁殆尽。
1979年,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开放清真大寺,再次明确清真大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40余万元,将该寺修葺一新,使这座古建筑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