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舍命之交 资料图】
“八拜之交”在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率很高的历史典故。那么“八拜之交”有什么来历?古人的“八拜之交”又是指哪八拜呢?这还要从宋代的一个故事说起。
在中国宋代,徽宗时期著名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后来《紫钗记·吹台避暑》中有:“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中有:“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中也有:“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从这些说法中不难看出,八拜之交无疑是结拜兄弟的最重要礼仪。
说起“八拜之交”中的“八拜”指的是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陈重、雷义的胶膝之交,张元伯、范巨卿的鸡黍之交,羊角哀、左伯桃的舍命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的生死之交,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孔融和祢衡以及范云和何逊的忘年之交。
角哀伯桃的舍命之交
西周(春秋)时期,在楚国发生了一件两位贤士歃血为盟、相互帮助,舍身成全知己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左伯桃,在风雪途中舍身救朋友羊角哀的大义行为和高尚风格,至今仍令人感叹,为人传诵。
羊角哀是春秋燕国人,幼年父母双亡。流浪而艰辛的生活锤炼了他好学、自强、遇事有主张的性格。春秋时期,他走南闯北,周游列国,同时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才华横溢,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从中原来到楚国与权国交界的地方,这里秀丽的山川和风土人情使他流连忘返,便在今沙洋县草场附近的诸村里合河口搭一间茅舍,开垦河滩,自耕自食。当时,楚文王很贤明,是位有作为的君主(公元前689年至677年在位),自丹水一带迁都郢城后(今宜城南楚皇城)为了建立霸业,十分重视各方面的人才,并广招天下贤士,共商国是。羊角哀仰慕楚文王,想前去应聘,报效楚国,却没有贸然投奔。
西羌积石山(今甘肃境内),有个著名的贤士,名叫左伯桃,才华不凡。他听说楚文王广招天下贤士,便从四川转道去楚国郢都。一路风雨兼程,饥寒交迫,沿路乞讨到楚国边界。一天傍晚,左伯桃淋雨溯风,肌肠咕噜,顺着草场河岸向楚都方向奔走,发现一间小茅屋,上前借宿。主人十分热情将他迎接进房,还抱来干柴烤火取暖,又赶忙煮饭招待他。左伯桃万分感激遇到了一位好人。接着他向主人打听去郢都路程,并说明自己是去郢都应聘。主人见左伯桃有礼有节,知书达理,也坦城告诉左伯桃,自己也是读书人。既然左兄是去郢都应聘,必是饱学之士,于是邀请左伯桃在寒舍住一宿,也好与之讨教、切磋。
常言道,茅屋出公聊。左伯桃见主人待人诚恳,谈吐不俗,十分敬佩。便说,这次旅途被雨雪困住,多蒙仁兄厚爱,伯桃永生难忘。茅屋的主人就是羊角哀。是夜,两人谈古论今,十分投机,抵足而眠,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左伯佻年长五岁为兄,羊角哀为弟。
交谈中,羊角哀深感左伯桃学识胜于自己,左伯桃也觉得羊角哀非同一般,想不到在这荒僻之地,竟有这样一位道德高深之人。相处三日,雨雪暂停。左伯桃从羊角哀的交谈中,发现他也有意投奔郢都,便劝羊角哀说:“贤弟有安邦定国之才,何不出去干一番事业,终日厮守田园,埋没平生所学,多么可惜!现在楚文王广求贤士,你我何不去试一试,王贤则留,王昏则离,岂不很好?”一席话说到了羊角哀的心坎上。于是,兄弟俩一同向郢都进发。
走了不到两日,又碰上大风雪,左伯桃与羊角哀找客店住了几天。但是带的盘缠己所剩无几,兄弟俩只好离开客店赶路。走了不久,天突然又下起了鹅毛大雪,顿时风雪交加,寸步难行。眼看兄弟俩衣衫单薄,干粮不多,要抵御这场彻骨的风雪实在难,还不知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郢都。左伯桃见此情形对羊角哀说,现在冻饿交加,路途尚远,不如贤弟带上干粮和添上我的衣服,及时赶路。羊角哀听了,急忙说不行。左伯桃又说:“凭兄弟的才能,你到郢都文王定会重用,等你有了成就,再来收拾我的遗骨。”羊角哀无论如何也不听,说道:“我俩情同手足,我怎能抛下兄长一人前往。”左伯桃见说服不了羊角哀,只好又陪同走了一段路程,路旁有棵朽空了的老桑树,树干的空洞可容下一人。左伯桃心想,这样下去,与其两人同时冻死饿死,倒不如以我的生命换贤弟的生存,方不辜负结拜一场。左伯桃打定主意,一边对羊角哀讲,还是暂时躲避一下风雪,再赶路,一边抢先钻进了树洞,让羊角哀去拣些树会,生火以暖。羊角哀还以为左伯桃真的是受不住风寒,便赶忙去拣些枯柴准备生火,等回来一看,只见树洞前堆羊一些衣服和干粮。原来左伯桃让羊角哀捡树枝是假想办法让他独自去郢都是真。这时,左伯桃脱衣服后已冻得说不出话来,气息奄奄了。羊角哀紧紧地拉着左伯桃感动地哭道:“兄长为何这样?兄长如果死,我又怎能偷生?”左伯桃微睁双眼,喘息道:“我己盘算好了,贤弟可千万不要再耽误,赶紧穿上衣服,带好干粮,尽快赶到郢都,见到文王,实现贤弟的抱负。”羊角哀跪在树洞前雪地上大哭道:“仁兄不去,小弟就陪你在此。”左伯桃坚定地说:“如果我俩一同冻死在路上,谁来给我们收尸骨?”羊角哀拼命拉左伯桃,但树洞只能蹲进去一人,怎奈左伯桃死也不肯穿衣服,羊角哀也长脆不起来继续边哭边拉左伯桃。过了两个时辰,左伯桃停止了呼吸。羊角哀悲痛欲绝撕心裂肺地痛哭一场后,只得又找些树枝石块,将树洞掩盖好,穿上左伯桃留下的衣服,加紧赶路。
两天后,羊角哀拖着疲惫的身躯,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郢都。楚文王见到了羊角哀,与他讨论安邦定国的策略,羊角哀陈述了十条富国强兵的谋略,这些谋略都是楚文王欲称霸诸侯所急需实行的。羊角哀对楚文王提出问题对答如流,文王被羊角哀精辟的见解和真知灼见折服,立即封他为楚国的上大夫,并赐他黄金和绢。
一天,羊角哀向文王奏明了左伯桃舍身为人的大义品行和高尚人格,并说明,如果没有左伯桃舍己相救,他也没有今天荣华富贵。文王被左伯桃的义举深深打动,追封左伯桃为楚大夫,并派大将备车马仪仗,陪羊角哀前去收殓左伯桃的尸骸。到了左伯桃义死的地方,冻僵在树洞里的尸体依然面色如生。
羊角哀抱着左伯桃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等待丧事办毕,羊角哀觉得左伯桃为友情而死,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实在渺小,于是给楚文王写信:言明自己不愿接受高官厚禄的原因和对楚国发展的一些见解,然后自缢,以死报达知己义兄左伯桃。
一次不期而遇的相聚,成就了一个传颂千古的故事。一段艰难困苦的旅程,结下一段刻骨铭心的情义。冰冷的风雪吹不散心头的热切,星月也感动于彼此意志的坚决。痴情的羊角哀,执迷于报答朋友的关爱,抛却了满腹才华的有用之身,羊角哀与左伯桃舍身取义的高尚品德,感动了无数人。明代大臣李东阳(1447-1516)有一首《咏羊、左》诗颂扬羊、左精神:“山深雪寒路坎坷,两死何如一生可?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燕家未筑黄金台。当时同室何为哉?吁嗟乎! 树中饿死安足戚?何似西北采薇食! ”后人为纪念这二位舍命之交,在晋南二峰山上建了羊角哀左伯桃祠。如今有人感叹,写诗曰:“全交舍命两先贤,朋友如今飞满天。只叹满天寻未见,一掊黄土二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