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 > 传麦芽糖始于殷商初名为“饴”
传麦芽糖始于殷商初名为“饴”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9-30 11:44:44   责任编辑: 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麦芽糖也叫饴糖,又称胶糖、饧糖,是由糯米、粳米、麦面、粟或玉米等经过蒸煮、发醇,加入麦芽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图语:麦芽糖】

  麦芽糖也叫饴糖,又称胶糖、饧糖,是由糯米、粳米、麦面、粟或玉米等经过蒸煮、发醇,加入麦芽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春节前的一两个月,家家户户制作麦芽糖的好时节。麦芽糖是儿时的零嘴,味甘性温,生津去燥,有着健脾胃、润肺止咳之功效,也使得年前年后的节庆的日子里多了一股甜甜的,黏黏的味道。

  源远流长的历史,衍生出小年的隆重幽默

  麦芽糖,顾名思义,麦芽是生产这种糖时必用麦芽。蜂蜜、蔗糖和麦芽糖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甜味原料。其中,人们生产以及食用麦芽糖的历史尤为古老。相传,麦芽糖的生产始于殷商时期,初名“饴”,这也是为什么麦芽糖也叫饴糖的原因。《诗经·大雅·躲》中有这样一句话: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周原这块土地多肥美啊,象堇荼这样的苦菜也长得像糖那样甜。可见麦芽糖历史之悠久,味道之甘甜。

  不论南方北方,麦芽糖都是惹人喜爱的食品,越来越重的年味里满满的都是麦芽糖的甜味。北方有着“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的民谣,南方流传着“家家户户买饧糖,廿四黄昏祭灶王。家长家娘密密拜,俱求好话奏天堂。”的诗词。旧时,家家厨房里,都供奉着灶王爷神像。神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饴糖供奉灶王爷,他老人家甜甜嘴,并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而腊月二十三糖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这一天又叫“过小年”。这小小的糖果,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繁复的制作工艺,熬煮出冬日的甜情蜜意

  麦芽糖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费时的过程,小寒刚过,原材料就要开始准备了,临安农村地区大都种着小麦,提前一周,便要将新收割的冬小麦用温水洗净,浸泡个一天一夜,浸泡过得小麦被收起封藏。过了几天便长出了麦芽,这细细嫩嫩的麦芽是做麦芽糖的关键材料,接着便是把这麦芽晾在院子里,等到大寒一到,便化身那黏糯喜人的麦芽糖。

  大寒节气是制作麦芽糖最好的时候,在大寒的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要先将糯米用冷水浸泡十多个小时,蒸熟之后,与事先捣碎的麦芽干以及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进行三、四个小时的发酵。“发酵的过程中,水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太冷,做出来的麦芽糖会酸;太热,做出来的麦芽糖会太粘稠。”昌化地区的刘大妈告诉笔者。发酵完毕后,用塑料筐以及棉布袋出去渣滓,便有了一锅糖水,这便是发酵转化出的汁液。接下来便是制作麦芽糖关键的一步——将糖水煎成糖油,煎的过程中火候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否则不是把糖煎焦了,就是变了酸味。8至9个小时的熬煮之后,糖水已经成了黄澄澄的糖油。最后一道工序即将隆重登场,“拉糖”是男人的活,力道和手感影响着口感,拉扯之下,黄澄澄的糖油变成了银白色的糖块,香甜的麦芽糖就新鲜出炉啦。

  麦芽糖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叮当糖”。小铁锤敲打铁礃子所发出的“叮叮当”的脆响是80后不可磨灭的回忆。平常日子里,伴着一声声高低不一富有节奏的吆喝,孩子们手举着空的饮料瓶和费纸板,纷纷跑出家门,大家知道是换麦芽糖的货郎来了。货郎会点数着小孩手里的纸板盒空瓶子,然后用锤子顶着礃子,礃子贴着糖块,“叮当”一声,孩子便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叮当糖”。不论是酷热还是严寒,这个脆响总是会回荡在乡村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叮当”的脆响大都只在记忆里出现了。

  

【本文责编: 陈笠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