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 > 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
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44:21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本文以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变迁及其所依存的地方性情境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了特定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体系的运作。

  传统中国节|年画 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

 

  【图语:杨柳青年画春牛图】

  技术的演化与变迁,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对此的理解,案例研究是一种很有效很具体的方法。本文以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变迁及其所依存的地方性情境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了特定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体系的运作,重点探讨当前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木版技术重塑过程。通过对杨柳青年画这一传统技艺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运作过程的考察,我们可察觉技术体系与具体社会文化语境的文化融合及其技术转型,体会到社会文化语境对技术复杂的塑造作用。

  本文中,文化语境主要是指年画的消费文化语境。杨柳青年画,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在消费中获得了多元的价值和意义,而大众对杨柳青年画的消费活动既赋予了杨柳青年画特定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对杨柳青年画的生产技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的转变,年画的文化意义发生着转变,同时,杨柳青年画的这种文化转型又重塑着杨柳青年画技术体系。

  本文之所以以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变迁为核心,这主要是因为木版技术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核心技术之一,如今又被认为是杨柳青年画的重要象征元素。同时,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木版技术的变迁是杨柳青年画当前技术变迁的焦点。

  一、杨柳青木版年画概况与技术简介

  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是我国重要的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杨柳青木版年画,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当时杨柳青一带形成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盛状。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依赖于雕版与印刷技术的成熟,但是,它更依赖于民间广泛地张贴年画的民俗需求。我国的雕版与印刷技术兴于唐代、盛于宋,但直至明末清初,尤是康乾年间,我国民间大规模张贴年画的风俗及其文化体系才形成,此时,张贴年画的风俗已是定不可移。[1]在这种民间风俗的推动下,成本较低、生产速度较快、较易于操作的木版年画技术得以迅猛发展。

  如上所述,民间文化需求促使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同时,民俗需求也型塑着木版年画的木版技术。木版年画的木版技术肇始于唐宋以来的雕版技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经卷与图书,刻印图书受文人审美的影响,崇尚典雅精致、含蓄和诗意;而印制年画受大众审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鲜明强烈,热情洋溢。于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审美,与刻印图书完全不同。许多年画产地的刻版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线条追求简炼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如果将明清时期徽派和金陵派经典的书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来,与杨柳青、朱仙镇、武强、杨家埠的年画古版比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两个审美世界。[2]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与发展,除了广泛的民俗需求之外,同时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件:其一,杨柳青当地盛产杜梨木,木质细腻坚硬,适于雕刻,这吸引了不少当地或外地艺人集此进行创作;其二,明清时期的杨柳青具有发达的航道水运资源,是东西南北漕运交汇的重要码头,这给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销售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其三,大量年画艺人的迁入,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兴盛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

  杨柳青年画初兴于明代。当时,乡人中有美术和雕刻的爱好者发现附近村庄盛产的杜梨木,木质细腻坚硬,适于雕刻,因之试刻了门神、灶王等年画印卖。此时的年画,一般都是用黄色纸,印上黑色或朱色线条,即告成功,比较单调、素朴。明万历年间,杨柳青出现了套色木刻,改用白纸,用朱、绿、黄、黑等颜色套印,并加简单涂色的画幅。至清乾隆嘉庆时期,杨柳青木版年画从题材到形式都有极大发展,尤其在创作技法上,已形成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独特风格。[4]清末以来,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衰落。

  杨柳青木版年画工序复杂,一幅年画制作完成,一般需要经勾、刻、印、画、裱五道工序。勾是指勾描画稿。刻指的是年画制版,也称“雕版”“刻版”。版材最初使用杜梨木。杜梨为野生树种,生长缓慢,木质软硬适度,纹理细腻。印指在雕刻好的画版上“印画坯子”。画指在“画坯子”上进行手工绘制。裱指将制作完成的年画装裱起来。[5]但过去发行于民间的杨柳青年画,大都不用装裱。由此可见,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并不只是一印了之,而是指在以木版印制的“画坯子”的基础上,再进行手工绘制,而且,后一程序在年画的制作中所占比重相当之大。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这是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色。当然,以这种方式制作的年画,也相应地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风格与韵味。

  明至清末之前,杨柳青年画全是木版年画,之后,杨柳青年画先后经历过石印年画、胶版年画、丝网版年画等技术变迁,这一系列技术变迁的核心在于“雕版”这一工序的变革。在这一技术变迁过程中,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型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语境中木版技术之危机

  1、传统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生活审美的表达

  传统杨柳青年画的消费文化的核心是年画的题材与内容,年画是生活审美的表达方式之一。年画在年俗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社会信息,展现着人们的生活审美,是民间社会文化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

  杨柳青年画题材丰富,有娱乐休闲,烘托节日气氛,装饰居室之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及社会规训的作用。

  首先,杨柳青年画满足了人们的年俗及民间各种习俗的需求。每当新年时,人们为了装饰居室,烘托节日气氛,表达新年的祈望,往往要张贴年画。新年时张贴年画装饰居室,烘托新年气氛,这是年画最基本的功能。同时,门神、灶君、天地众神等神像年画,也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及民间民俗需求。

  其次,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民间,用于描绘民间世俗生活,反映人们的生活追求,传递人们的心理感觉,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由此,年画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训力度。

  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在李光庭著《乡言解颐》中记有“新年十事”,在“年画”一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李光庭为直隶宝坻县人,他所见的年画是指前人所说的“卫画”,即杨柳青年画作坊刻印的《二十四孝图》《大庆丰年》之类的农民喜看的故事内容。[6]可见,年画不仅是年俗的载体,不仅有审美的功能,还有“养正”之意义。

  由于新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年画的消费群体几乎覆盖了所有人家,尤其是在信息传输不太通畅的广大农村地区,年画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社会的规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如果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杨柳青年画还有其他一些传播教化的功能,如在传播农业知识和社会理想、传播科学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新思想的启蒙等。由于年画的价格低、发行量大、广受人们喜爱等特点,使得年画作为一种信息传输渠道,具有极高的效率。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政府也曾更加有意识地利用年画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年画,是一个文化传承及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个体体会、感悟社会理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一个重要媒介。年画,是一种符号,是将社会的结构或秩序以一种图像的形式的再现。

  我们可以把年画作为一种社会叙事,年画中的图像,及其意境,是当时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或生活哲学的体现,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展现。在日常的注视中,年画不再仅仅是一幅图画,它成了人们的行动宝典,或者说它成为了行动者所拥有的内隐的、共享的“袖里乾坤”[7],年画中的场所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融为一体。

  2、传统年画消费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危机”

  清光绪年间,日本“中东洋行”、“中井洋行”运来的彩色石印“洋画”侵入中国年画市场[8],这些“洋画”不是用木版技术,而是用石印技术制作而成。石印技术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技术,可以将色彩复杂而丰富的绘画制版印刷。19世纪初,石印技术已在欧洲普及,清末传入我国并在年画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由于石印年画画面色彩更加鲜艳,且以机器成批印制,与木版年画相比,成本较低,售价比木版手工印绘者低廉。

  国外石印仿华年画之输入,促使了天津、上海、杨柳青石印着色的年画印行。同时,上海彩印的“月份牌”年画也在天津出现。[9]“月份牌”是一种新的年画形式,多使用石印技术印制,成本较低,颜色比较鲜艳,画样新颖好看,售价比传统木版年画低廉,这极大地冲击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市场。

  如此,清末兴起的以石印机器印制的年画迅速占领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市场。到了辛亥革命后,杨柳青木版年画虽然尚有新题材的画样刻印,但已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了。此后,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作坊,都以刷印门神、灶君、天地众神等为主。这是因为百姓皆认为木版刻印者才是神灵所附,故畅销不绝,尚能维持下来。[10]

  后来,胶印年画则取得进一步发展,如民国期间,天津富华印刷局,搜集炒米店等村遗存年画,研究画面特点,聘请画师重绘后石印出版。后又改作胶印,物美价廉,更加夺走传统年画的市场。[11]

  而后来由于战乱的影响,本已处于危机中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更是雪上加霜,画版也被破坏无数。

  直至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了一些抢救措施,杨柳青木版年画又得以初步恢复,但在文革期间,受破四旧的影响,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又受到严重摧残。

  20世纪80年代,胶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杨柳青年画社大量生产胶印杨柳青年画约数百万张。[12]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自清末以来,杨柳青年画木板技术已步入衰落期,虽然建国初期,政府曾试图进一步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但经文革的影响,并没能持续下来。这一时期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衰落,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如传统年画消费文化、战乱的影响,新技术的侵入,政治环境的影响等等,但在这众多的因素当中,年画消费文化对年画技术的型塑作用是巨大的。本研究仅关注这一时期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对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于杨柳青年画的消费,核心并不是杨柳青年画的传统技术,而是年画的题材与内容,由此,杨柳青年画传统木版技术的衰落并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境中,人们并不在意年画是不是木版年画,石印以及胶印年画同样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在这一语境中,成本较低的石印以及胶版年画依然具有广大的市场,具有广泛的需求。总之,这一时期,人们并不刻意去追求木版年画,(除部分神像类年画之外)。年画生产的传统木版技术迅速被成本更低的石印技术及胶版技术所取代。传统木版年画技术衰落,传统木版年画艺人迅速减少,传统技术的传承中断。在这一技术变革进程中,经济的因素,或者说成本的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石印年画以及胶印年画主要是凭借着更低的销售价格使传统的木版年画淡出了历史舞台。

  1992年,玉成号画庄成立,民间木版年画作坊重现杨柳青。自此以后,民间年画作坊发展迅速,现已发展到40多家。杨柳青木版年画又逐渐复苏发展起来。但此时的杨柳青年画,并不是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重现。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变,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定位及技术体系已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型。

  三、杨柳青年画新的“看点”的产生与文化定位的转变

  随着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文化表达方式日渐丰富化与多元化。对于视觉产品而言,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在此社会语境下,传统年画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年画已有了一种对当代人而言的“古旧”感觉。现代的人们会更多的把年画作为一种历史的遗留物,一种传统民俗的物质载体,或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而用现代艺术的概念、范式去进行艺术史的分析,而年画中所蕴含的兴奋与生活审美的深意,却渐渐淡化,传统年画,已失去了其原来意义上的观众。

  然而,另一方面,在当今繁杂的视觉产品世界中,年画却又具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可看性”。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传统年画产生了一种新的“看点”,而这种“看点”,是由于年画的地方性、民俗性、传统性的特征所造成的,或者说,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中,地方性与全球性磨和的语境中所形成的“看点”,而这种“可看性”造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年画角色的转变,这与传统社会中年画作为人们的生活审美的媒介已有所不同。由于其传统性、民俗性及地方性塑造的特殊品味,而使现在的杨柳青年画成为了一种满足现代娱乐(或需求)的一道文化景观。此时的杨柳青年画,已不是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年画的题材,也不再具有信息传播与社会规训的功能。杨柳青年画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新的文化意义,文化品味。

  这种新的文化品味,是在我国文化急剧转型,传统文化快速消退的社会环境中所孕育的一种大众文化需求,展现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传统及民间地方性文化的怀念之感。当前杨柳青年画的文化魅力,正是它的传统性、民俗性及地方性特征,而这些特征的表现,又紧密地与其传统的技术体系相联系。虽然现在的杨柳青年画市场中,有些消费者并不会特意追求年画是否是用传统技术加工而成,那是因为他们主观上已经把各种新技术生产的杨柳青年画“当成”是传统杨柳青年画。其中的原因很多,如普通消费者因艺术修养或对年画之了解的欠缺,并不清楚年画生产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年画生产技术的不同,从画面上也很难分辩出差别;或者由于普通消费者只要求“象”传统年画,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传统性及地方性与民俗性蕴味即可。

  当前人们对于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术的变迁,最为关注的就是杨柳青年画的木版技术,木版技术已成为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术体系的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是否是木版年画,成为判断当前的杨柳青年画是否是传统年画的重要标志。而对木版技术的消费,也相应地成为当前杨柳青年画消费的焦点,成为杨柳青年画新的看点的根源,成为杨柳青年画新的文化品味的根源。现在,人们真正注重消费的,是以木版为代表的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术的文化价值,而其具体的艺术内容却退居到第二位了。

  正是由于普通消费者一方面很难辨识和欣赏木版年画的艺术意蕴,但新的非木版制作的技术又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又将年画的传统象征与对传统的木版制作技术的追求相联系,这种带有内在冲突的现状构成了当下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发展所特有的矛盾境况。

  四、在杨柳青年画定位之冲突中的技术重塑

  在当前杨柳青年画的发展中,有两种因素在强烈影响着年画的技术演变。一是杨柳青年画的传统因素与文化因素,这种力量带动着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术的发展;二是年画的市场因素,这种力量倾向于选择成本低的现代年画生产技术(即非木板的制作技术)。在这两种不同力量的作用下,人们对于年画的定位,出现了多维性。

  当前,杨柳青年画艺人对于杨柳青年画是否应该坚持传统技术,尤其是否应该坚持传统的木版技术,观点不一。有些年画艺人认为年画工艺的变迁是正常的,新的丝网版年画4及胶版年画在有些方面要比木版年画艺术效果更好;而有些年画艺人则认为,非木版的杨柳青年画就是假的杨柳青年画。5在政府方面,则主要还是宣传与适当倡导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术的发展,但与市场的力量相比,这种倡导的力量是比较弱小的。

  当前,杨柳青年画的价格及销售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年画的寓意及图像好看与否,而图像的差别主要来自手绘部分的功力。在杨柳青年画中,工序最为繁琐的是脸部的手绘,关键主要在于眼、嘴,各画店都有自己的开眼、开嘴的秘方。当前杨柳青年画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这些手绘细节的成本。同时,由于利用传统工艺进行生产的成本也比利用现代技术高很多,且难度大,生产速度慢,不利于赢利。甚至于,利用丝网版、胶版等新技术生产的杨柳青年画,与利用传统的木版技术生产的年画相比,普通人通常看不出其差别,市场也很好,这就导致传统木版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各种新技术则得到广泛的使用。

  现在杨柳青的一些小型画店,生产的几乎都不是传统木版年画。有些大型画店,也在利用丝网版技术或胶版技术生产年画。现在,在杨柳青年画店中,坚持使用传统木版技术的画店已是非常少了。

  但是,当笔者在考察中,以游客的身份在每个画店向店主询问该店的年画是不是木版年画时,各店无一例外的均回答说自己店中的年画是纯正木版年画。许多年画店都极力宣称自己的年画是木版年画,如,某家画店宣称自己为“传统正宗,纯正木版,手工彩绘”,或在店前的幌子上写着“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等等,有些画店极力宣扬它的历史悠久。

  但事实上,根据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些店铺中,只有极少数画店生产销售的是木版年画。店家之所以都宣称自己的年画是木版年画,既是由于一般顾客区分不出木版年画与丝网版、胶版等非木版年画之间的区别,但更为主要的则是由于销售者也意识到,在当下人们的心态中,杨柳青年画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古老的传统工艺,而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象征又是由木版技术来体现的。

  这种在消费者实际的审美需求与对年画文化之技术象征的追求之间的不一致,反映了当前杨柳青年画市场中,年画生产的传统工艺与年画生产的现代技术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环境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这种市场的混乱,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的混乱,对杨柳青年画定位的混乱,反映出人们对于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定位的多维性。

  在这种定位多维性的环境中,杨柳青年画陷入矛盾的发展空间之中。一方面,杨柳青年画具有浓厚的地方性、传统性、民俗性的文化特征,并且它已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这些,都在促使杨柳青年画保持其传统技艺,这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保持传统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年画市场的原因,更易于赢利的成本较低且较易于掌握的新技术在逐渐取代传统技术,现代年画市场使得杨柳青年画获得了技术更新的动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之下,杨柳青年画又在偏离传统,传统技术日益衰落。丝网版、胶版等现代技术在杨柳青年画作坊已得到普遍使用。

  在这一次技术变迁中,文化因素与市场因素在同时发生着作用。由于杨柳青传统木版年画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魅力,这使得传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得以部分复苏,并且,在这种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传统木版技术为核心的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术成为消费的焦点。然而,随着传统杨柳青年画市场的扩大,各种低成本的年画生产新技术侵入,从而使得年画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在市场中与传统木版技术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在杨柳青,由于年画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过一些断层,另外一些重要传统工艺也已处于失传或濒于失传的状态,例如,在杨柳青会调配传统的植物与矿物颜料的人,已几乎没有。对于本文核心讨论的木版技术而言,传统的木版制作技术也处在衰落之中。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历史上,杨柳青盛产杜梨木,杜梨木非常适于雕版,但现在,杨柳青已没有了杜梨木,使得年画雕版缺乏最佳的传统材料。其次,由于技术传承的中断,现在杨柳青会雕版的艺人已非常少了。其三,雕版所需时间较多,且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与年画生产的新技术相比,其成本较高,从而使得愿意创作、经营木版年画的经营者比较少。而在这少数的木板年画生产经营者当中,多数人出于价格等因素的考虑,不得不到外地去订做雕版。

  五、简要的总结

  1,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对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型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中,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2,由于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的魅力主要来自其传统技术,这就导致传统技术成为当前杨柳青年画消费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其木版技术。随着年画消费文化的变迁,人们开始在意传统的技法,传统的价值,传统的意蕴。但是,这种对于与文化价值相联系的传统技术的消费,是与非木板的新制作技术在经济方面有利之处相冲突,而普通消费者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辨识出不同制作技术在画面效果上的细微差异。这就构成了一种传统技术体系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和错位。

  3,就发展策略而言,对于杨柳青年画还要不要坚持其木版技术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也许将取决于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年画的消费文化的变迁与在市场经济下技术发展之间的互动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年画是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成分,是一种重要的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当时年画消费文化的核心是年画的题材与内容,而不是年画的传统技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年画的技术革新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与争议。而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的传统技术体系是年画消费文化的焦点,在这种文化导向之下,杨柳青年画的木版技术成为杨柳青年画魅力的根源,如若放弃木版技术,则杨柳青年画就会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丧失生命之源,成为无本之木。但是,在实践中,基于消费者实际的审美需求,对传统技术之文化象征的追求,以及实际生产成本的市场动力这三种重要力量彼此互动,关于传统的杨柳青木版技术之未来究竟将会有怎样的前景,现在要做出确实的断言恐怕仍为时过早。

  4,因而,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杨柳青年画制作技术,为我们理解技术变迁、文化语境与市场需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