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的2005年底,供职于苏州市文广局的王斌被抽调过去筹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2006年1月6日,博物馆正式开馆,对桃花坞木版年画展开抢救性保护。
5年后的3月15日,王斌已经接到上级的安排,年画博物馆将在今年与文化馆、艺术馆、版画院等一起,并入苏州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从此享受政府拨款,2名继承人进入事业编制。“这5年,我的所有努力就是要完成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抢救性保护。”他说。
回顾与木版年画形影相随的5年,王斌最为自豪的是,为桃花坞木版年画“建起了三支传承队伍,并且让桃花坞年画重新成为苏州人熟知的东西”。
博物馆还培养了一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后备传人”。2008年、2009年两年,博物馆连续开设了3个业余学习班,从上海、浙江等地招收成年学员,每期开班10个月,由老艺人亲自教授。“这批人当中,现在有三分之一已经在为博物馆做木版年画的配套、刻版工作了。”王斌看重的正是这一点,“木版年画要传承,既要保证作品的质量,又要挖掘数量。”
木版年画进学堂,则为桃花坞年画传承发展,建立了一支长期而稳定的“生力军”。从建馆开始,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就与苏州市桃花坞中心小学合作建立工作室,并在全校学生中开设木版年画兴趣班,每年有40余名学生参加。从2008年开始,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在苏州市二十六中建了分馆,并在初一、初二学生中择生传授。从2009年开始,博物馆又在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中每年选择20多名学生传授技艺。
“让木版年画进学堂,目的就是在学生当中,注入传统文化基因。”王斌认为,只有从小注入传统的本土文化基因,这些学生长大以后才会去消费这种文化,“也可以说是打下群众基础。”
几年下来,传统技艺进学堂的方式,让木版年画在苏州人的心中“复活”了,购买木版年画俨然成了一种市民时尚。据介绍,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的年画销售额从建馆初期的每年3万元左右,猛增到了去年的30多万元。
分歧:传统技艺如何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被抢救性保护下来后,如何传承发扬,成了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据介绍,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建馆以后保护收集了共770张年画,其中桃花坞木版年画近500张,此外还复制了包括唐寅《蜀宫四妓图》在内的15套传统名作。
然而,同是桃花坞木版年画传人的顾志军却认为,复制传统名作,对于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没有丝毫意义:“以前没有印刷机,木版年画因为可以重复印制,所以才有需求。现在印刷技术如此发达,如果仅仅是复制,何须再花大力气去刻版印刷?”
顾志军认为,木版年画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形式,我们要传承的是承载其上的艺术理念,而非简单复制历代画作。
3月14日,本报记者在桃花坞大街的“顾志军版画艺术工作室”里看到,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各种内容的版画,既有传统的《一团和气》等作品,也有充满时代气息的版画。在一幅尚未完成的版画样品上,记者发现,画面里赫然写着“让房价再飞一会”几个大字,充满了时代气息。其余画作还含有消火栓、电话亭、高尔夫等时代元素。
“100年后,后人看我们这个时代的版画,里面还是明清时期的内容,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在哪里?这才真是文化的断层!”顾志军说。(文/梁国瑞原文刊载于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