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吴堡 千年石城落凡尘
吴堡 千年石城落凡尘
来源: 新浪陕西  2015-04-15 10:01: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吴堡古城位于宋家川镇东北2.5公里。古城坐落在黄河西岸的千丈石壁上,南北为深壑大堑,只有西北方向有一古道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这是笔者从早已颓垣断壁、杂草丛生的景观...

 

  【图语:吴堡古城】

  吴堡古城位于宋家川镇东北2.5公里。若从县城驱车前往,一路爬山过塬,绕弯回曲,要行数十里。古城坐落在黄河西岸的千丈石壁上,南北为深壑大堑,只有西北方向有一古道与外面的世界连接。一座逼仄斜长的石山顶上,石墙、石门、石街、石巷,构建出了古城的基本格局;石院落、石店铺、石作坊、石书院,在格局内有序排列出城市的拥挤和繁荣;而那些倔强的杏桃枣槐,则为面目生硬的石头城増添了无限温柔和盎然生意。这是笔者从早已颓垣断壁、杂草丛生的景观中看到的古城曾经。

  古城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北汉乾佑四年筑于山下黄河滩的水寨。在大宋疆土上淋漓驰骋后,金人的铁骑也曾在这山巅重建寨堡,继而设县而治。明弘治年《延安府志》,也记载吴堡古城“城建于山,依地势高下……周一千零八十丈,高三丈,宽一丈三尺。”

  吴堡古城的断壁残垣间,每块青石都是被撕裂的历史,记载着攻战守备间那些胜利者的狂欢和失败者的悲惨。而到了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募工对石城进行大修并题字刻匾,于是这南外门有了“石城”的名号,内门则称“重巽”;东门“闻涛”、西门“明溪”、北门“望泽”亦均齐备。从当年的题刻中,我们多少能体味到这坐青石砌就的城池少了些刀光剑影,多了些温文尔雅。

  转九曲似的,我们进出每条街巷每座院落。对院落组成的每个构件,大门、窑洞、墙体、炕灶乃至生活器具的残片,一一细细察堪,似翻阅一本残破的书页,在不完整的段落字句中尽力阅读出古城的完整故事。这种阅读既兴奋又痛楚。兴奋的是,终于阅读到了早已心仪的好书;痛楚的是,这本书太过残破,很难找到一句完整的文字。

  在军亊征战中诞生的石头城,从未因战云密布而忘却文明教化。这里,自元代始就有了官办县学,历代亦兴办不衰。一个叫张履程的知县,于清嘉庆十九年又始创书院,至县令陈元杰竣工。陈大人不仅开创了吴堡教育的新纪元,还给书院起了个奥义极佳的名字——“兴文”。

  几经辗转,在古城南街,笔者找到了兴文书院的遗址(光绪年间改为吴堡县高等小学堂)。这里依旧残墙断壁,依旧乱石遍地,依旧杂草丛生。不一样的是走进它,一股文雅之风轻轻拂面而来,亲切,温馨,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一切,虽早已枯成一堆凌乱的青石,然而学子身影伴晚霞依然映入笔者眼底,朗朗书声随秋风照旧送入笔者耳畔。这不是幻觉,是书院在我心中永不磨灭的美好影象。院落中,还有几株花椒树相携而立,绿叶虽己凋落,挂满枝头的花椒粒却彰显着生命的鲜艳。这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这不正是教书育人过程与结果的立体图解?在此,我们要感谢花椒树对一方圣洁的坚守。

  只在古城的高阜处,夕阳才留下一抹桔红色韵,其余部分,则朦胧在蓝、紫、灰色调合成的阴冷色调中。行走在乱石、杂草拥挤的街巷中,面对废墟,面对挂着几片黄叶的秋树和枝头间啾唧的归雀,笔者不曾为“铜吴堡”曾经的坚不可摧和喧闹繁华消失而感到悲戚和伤感,反而感到欣喜和欣慰。

  因为吴堡县城由此处迁往宋家川,是古城的一种睿智,一种气节,一种大无畏的选择。1943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意欲踏过黄河,向抗日后方狠狠插上一刀。作为日冦西渡黄河突破口之一的宋家川,炮弹似雨点般从黄河东岸射向这里。为了保卫河防,保卫抗日大后方,县政府一切机关移驻宋家川前沿阵地,军民相携击破了日冦西渡黄河的阴谋。抗日战争胜利后,秉承“铜吴堡”气概的英雄小镇宋家川,也变成了新生的吴堡县城。

  古城的荒废,是一曲保家卫国的壮歌;此处演绎的,不是一座城市的消逝,而是一座城市的再度辉煌。离开吴堡古城时,已是晚霞褪尽,夜色笼罩;进入吴堡新城,早已霓灯闪烁,五光十色。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