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古代杂技之击壤、投石、投壶
古代杂技之击壤、投石、投壶
来源: 中国文化小百科  2015-04-17 15:44:00   责任编辑: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击壤,自古相传有两种说法:一为游戏,一为歌舞。壶为长形细口的器具,以壶口象征为箭靶,人们站在一定的距离,将短箭往壶口中投掷,投入壶口者获胜。

 

  【图语:投壶】

  击壤,自古相传有两种说法:一为游戏,一为歌舞。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引《逸士传》记载,传说在尧时,有50位老人在街头做“击壤”的游戏,忽有一过客见到,他感叹起来,认为这是尧治理天下的伟大政绩。但老人们却极不赞同地答道:

  太阳出山我下地耕作(吾日出而作),

  太阳落山我回家休息(日入而息),

  我凿井饮水,种田吃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尧帮我做过什么(帝何力于我哉)?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记载此事,稍有出入,说“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在宋代人李公麟画的《击壤图》中,似描绘的是群众性歌舞场面。而在明代人王昕编的《三才图会》中的《击壤图》,是描绘农夫在田间劳作间歇时的一种游戏。击壤是一种远古时产生的杂技游戏,古人在田野里耕作休息时,或耕作告一段落时,便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顿足击土而歌,来消除疲劳,调剂一下平日单调的生活。汉代刘熙《释名》中说“击壤”为“野老之戏”,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引三国时邯郸淳《艺经》也说它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它的游戏方法是在田陇上竖起一块小木头,称作“壤”,农夫们手里各自拿着一块大小相同的木块,“前广后锐,长四尺,阔三寸,其形如履”。游戏时,站在远处按顺序朝“壤”投掷,谁能够击中“壤”,谁就是比赛的获胜者。至于击壤的距离,《艺经》说“三、四十步”远,其实并没有死硬的规定,一般不应该太近,也不会太远。太近了比较容易击中,很难分出高低,太远了不仅不容易击中,而且也没有那样的腕力,会使人失去游戏的兴趣。关于“壤”的形状大小,说法不一。晋代周处《风土记》里说“壤”一尺四寸长,呈锥状,一头大,一头小。《三才图会》绘“壤”为鞋子状物。其实它只是个靶子,至于什么形状,也无死硬的规定。严格地说“击壤”不能算是纯正的杂技,但做这种游戏需要有技巧,对杂技的产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先秦时的投石,先秦、两汉以后的投壶,以及唐宋以后的掷砖、抛堶〔tuo陀〕、飞刀、打镖等,都是击壤的变种。在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击壤”、明代杨慎《升庵集》卷五八“抛堶”中均有阐述。

  投石,也不能算是纯正的杂技,但与杂技有密切关系。投石最早是作为一种练兵的手段出现的,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国大将王翦与楚国的兵将交战,他先采取固守的战法,以逸待劳。他在巡视军营时,发现军中的兵士正在练习远距离投石,他认为有这样精力充沛,又积极锻练,时刻准备战斗的军队,是克敌取胜的保障,就非常高兴地说:“士卒可用矣”。投石后来发展成投丸、飞刀、打镖,对杂技和武术中打暗器均有影响。

  投壶,先秦时期贵族士大夫宴飨时的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后来逐渐发展、衍变为文人的高雅游宴活动,这大概与魏晋以来文人喜欢饮酒的风气有关系。壶为长形细口的器具,以壶口象征为箭靶,人们站在一定的距离,将短箭往壶口中投掷,投入壶口者获胜。 
【本文责编:陈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