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倒喇嘛舞】
元代的一个著名舞蹈叫《倒喇》。从元代到清代,数百年间,一直在中原流传。“倒喇”一词,蒙古语是歌唱的意思,从汉文史书看,《倒喇》近似今蒙古族仍流传的传统舞蹈《灯舞》或《盅碗舞》一类的女子独舞。这个别具风格的舞蹈,常在元、明、清各代夜宴中演出,除保存了顶瓯灯起舞的特色外,似乎还有所发展、变化。清人陆次云《满庭芳词》,描写一次夜宴中的音乐舞蹈表演:
左抱琵琶,右执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骇,四座不胜情。
这里有琵琶、胡琴等器乐演奏,还有快节奏的龟兹民歌演唱;压轴的是头上顶着双瓯,顶上燃灯的舞人出场,她口中噙着湘竹,可能是吹奏节拍;那快速的旋转,如风卷回雪,轻盈飘移,头上的燃灯随之摇曳;绝妙的表演,令人惊叹,感人至深。清人吴长元把这首词收录在他编的《宸垣识余》一书中,“倒喇”条下解释说:“倒喇,金元戏剧名也。似俗而雅。”另有《历代旧闻》载《京都杂咏》诗,也描写了《倒喇》的表演情景:“倒喇传新声,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诗注说:“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起舞。”作者在注中清楚地指出:“倒喇”是歌,是元代传下来的,与今蒙古语的含义相符。但清代所传元之“倒喇之戏”,已不仅仅是歌唱,而是还有器乐演奏(或伴奏)与顶灯起舞。这里所谓的“戏”和上述“倒喇,金元戏剧名也”,并非指一般代言体的戏剧,而是“戏弄”即表演之意。上述两首诗词,是两个不同的作者,描写的两次相同的表演。看来,从元代到清代,“倒喇之戏”,是一组完整的音乐舞蹈表演,具有边地民族风情,由于它技艺水平高,新颖别致,演来引人人胜。六百多年间,元、明、清三代的兴亡,政治风云的变幻,并没能中断我国各民族间舞蹈文化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