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柳宗元雕像】
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荒蛮贬境里度过的。这是一场人生的炼狱。柳宗元用血泪凝成了他的诗文,从而成就了他思想和文学的辉煌。柳宗元仿楚辞写哀愤,赞抗藩英雄,用寓言讽时事,用游记写山水,书人物传记,都是空前绝后的。柳宗元的诗文贴近社会现实,他记事论人,写景抒情,指斥时弊。其用笔犀利,深邃、幽婉。他讽刺嘲弄,文如匕首、刺枪。这我们在上次讲座时都详细论说过。俗话说:文如其人。人的性情和经历不同,为文的外在表现也大相径庭。有豪放大气的,有深沉婉约的,有华美绮丽的,有闲适旷达的,还有虚徒其表,华而不实的。
柳宗元文章虽然带着贬境的烙印,但他继承和开创了别人没有的文学样式,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明、愤和娱。明是文以明道,即用文辞褒贬时政,兴利除弊,这在柳文里随处可见。愤是愤世之作。它不是历代有人说的贬文,那是不公正的说辞。清代林纾说:“发其无尽之牢骚,泄其一腔之悲愤,楚声满纸,读之肃然。”这是正义的愤怒、不满和抗争。
古时有大智若愚之说。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大勇者表面像胆小、害怕的样子;才智很高的人往往不露锋芒,外表装得好象很愚笨似的。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柳宗元是智者、仁者,他爱永州山水,却故意把身边八景以愚相称,曾作《八愚诗》,刻记在溪石上。这显然是偱儒道自慰,以发泄胸中的郁闷。柳宗元这样做,也是为“不露一迹”,免受伤害。 《愚溪对》与《愚溪诗序》是姊妹篇。柳宗元借改溪名为题,讽喻和抨击当时社会愚智不辨﹑善恶颠倒。文章以托梦﹑与溪水神对话等寓言形式来辨说“愚溪”之事,形象生动﹑自然流畅,不觉中让读者走入梦境,和主人一起兴叹起伏。文中述说的恶溪﹑溺水﹑浊水﹑黑水﹑贪泉,明显是影射凶恶﹑腐朽﹑污浊﹑贪婪﹑黑暗的社会现实;而坎井﹑榛棘﹑毒蛇是暗喻谗佞小人和朝廷守旧派势力。
柳宗元说,开明君主当政时,智者被提拔任用,小人谗佞者蛰伏不被起用。昏君当政,把小人留身边,贤臣不受重用被贬放到远地。柳宗元以愚假托,讽喻当今小人得势,智者遭贬;顺势推说,当政的宪宗皇帝自然也不是什么明君。如此巧手设喻,让对手如刺哽喉。柳宗元说:他就是脚踏陷阱,头顶木石,身处荆棘和毒蛇险境,也不惧怕。丢掉什么,得到什么,都不在意;受进用不自满,遭贬退不自馁;孤寂昏暗,他也不会克制自己激愤的心情。这就是他说的愚。其势如火山爆发,要烧毁那些昏暗之物。
有话不能直说,反要自愚讽世,柳宗元内心的情感是很痛苦的。《对贺者》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个从京城来的人,见到柳宗元说:我听说你获罪被贬在这,本来是想来吊唁你的。可看你面貌,旷远无牵挂的样子,挺潇洒啊!看来我吊唁你是多此一举,我应反过来称贺你啊!古时吊生为唁,吊死为吊。此人以吊唁为名,是想看柳宗元笑话,明显不怀什么好意。柳宗元回对他说:我蒙耻遭贬,“以待不测之诛”,整日流汗而战慄,已是接近坟墓的人了,能“苟生幸存”也就万幸了。你却以什么“浩浩然”之貌来贺我,这让我怎么承受啊?“嘻笑之怒,甚乎裂眥(zì眼角);长歌之哀,过乎恸哭。”柳宗元斥责他,你哪里知道我这旷远无牵挂样子的内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忧惧啊?你闭上嘴吧!一生儒雅的柳宗元,近乎用粗话呵斥他,可见忧惧痛苦的心情压抑地柳宗元喘不过气来。
柳宗元死后没有三年,有僧人游零陵,他回去告诉刘禹锡说,愚溪已荒漠了;愚溪泉边的怪石,也几乎都被洛阳大族和有势力的人取走了。破败的草堂还有燕子飞来,荒草满屋,山榴树依旧开放。草丛中残墙坏壁,周围的树木都归邻家。“残阳寂寞出樵车。”“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刘禹锡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宋新安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记》说:“绍兴十四年,予来零陵,去先生三百余年,求先生遗迹,如愚溪﹑钴鉧潭﹑南涧﹑朝阳岩之类皆在,独龙兴寺并先生故居愚堂﹑愚亭者,已凐芜不可识。”现今这些已都荡然无存了,唯愚溪还依稀留存点影子。站在柳子庙山门旁的石桥上望着溪水,久久地,久久地,怎么也回不到柳子的梦境里去了。
下面我们说说娱,也就是娱乐的娱。柳宗元的娱是在山水间舒缓心志。他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华章和美文,这是在痛苦逆境里崩发出来的美。游山水赏玩,古已有之。帝王出游称游幸。《辽史》有《游幸表》。而随季节出游打猎称游猎。汉代文章大家司马相如有《子虚赋》夸耀齐楚帝王花园之大,游猎之盛。其文深受世人称道,司马相如也由此扬名。可这都是些御用文人的谄媚之作。《诗经?周南?汉广》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的游女显然不是单纯的游乐之女。春秋战国时的游士,周游列国,靠嘴皮子取悦君王,仗侠为权势谋事,记述他们的文字都是辩说之辞。古时有游学之风,有人周游讲学,有人外出求学。专门用文字记述出游的应始之《水经注》,这是北魏人郦道元为三国时《水经》一书所作的注。可惜《水经注》对山水的描写都是一些片段,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篇章。
游记本是赏山水娱心之作,而柳宗元的游记透出的却是一种带着苦涩的娱。高洁、深幽、凄清是柳宗元游记的主调,这与他为人和心境相关。与一般赏景而记山水不一样,柳宗元所写的山水里面寄托着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愤感情,这和他在其他文章里的心绪和情感是一致的。柳宗元把山水作为知己,借景写人,借物写心,景物里充满了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或隐或显着作者的影子,他把山水人格化感情化了。柳宗元的文章,如云彩波澜起伏,有官止神行之象。这是说你眼睛离开了,文章的神韵还在人的脑海里游荡。读柳宗元的文章就是这样。柳文记山水最奇崛,千姿百态,变化莫测。他写山石,说如牛马下山饮水,如熊罴争奔登山;写游鱼,说像在透明的空气中游弋;说山泉景色灵动,人被如诗如画般的情景陶醉了。说风吹草木,韵声在崖谷中振荡。被吹动的草木静下来了,可它发出的声音还在远处回响。有声有色,意趣无穷,人的情感也情不自禁地随着在空中飘荡。出神入化,写得太美了。这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人能做到。柳宗元是中国山水游记的奠基者。
《零陵三亭记》是柳宗元在永州为同乡薛存义修三亭等游览景观所作的记文,很值得一读,所记之事震人耳廓,开启千载大众旅游之先河。柳宗元对薛存义在辖县开辟景观大加赞赏,说他建立衣食住行各种设施,“宾以燕好(宴席),旅以宾舍”,是古之首创,认为这是“以玩替政,以荒去理”,有助于政事,造福于民的好事。柳宗元说:认为观赏游览场所与政事无关,是少见识,没道理的。人气不顺会使心虑焦躁烦乱,眼目堵塞则心志停滞,不流通。君子必有游玩休闲之物,有高尚明达的设施和去处。而“嘉木美卉,垂水丛峰” 、“鱼乐广闲,鸟慕静深”,这会使人心舒志宁。旅游是恒久有益的事。这也是我们今人旅游之理。千载之前,敢昌此举,敢发此声,只有柳宗元。
除永州八记外,柳宗元其他记景的文章也写得非常精美。这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事。《马退山茅亭记》,钟灵毓秀话茅亭,是柳文记景最出彩的一篇。钟灵毓(yù)秀是一句古语,一般人不会深解其意,也很少使用,只是偶尔在文化色彩较浓的场合用到它。因毓字有“生育、养育”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这是古语的引申意。查《辞海》对该词的解注:“谓天地间灵秀之气所聚,亦省称‘钟秀’。”这有点费解,天地间灵秀之气汇聚所形成的气象和氛围是什么样,人们只能按个人的灵性和感悟去理解了。这里有点宗教神秘的色彩。今人读古文象看天书,其实文字因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异样,隔时空地域就不认识了。所以,《辞海》引用柳宗元使用该词的例句来帮人理解词意。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说:“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这句话的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地间的钟灵毓秀的景象不限于象马退山这样偏远的地方。句中有“钟秀”字样,但这是词语使用的例证,并不涉及该词的解读,因此对词意还是不甚明了。
柳宗元是我国有唐以来,善书古文第一人,他玩赏山水和和写游记的水平,是后人望尘莫及的。柳宗元善记,这篇记述茅亭的文章,连标题在内只有二百六十三字,可是却把茅亭、山势、游者对钟秀之感,书写的酣畅淋漓。茅亭是用随手可拾的山草树枝搭就的,没有雕梁画栋的廊柱,不用砍削架亭的椽子,茅草亭盖也不用剪裁修饰,也不砌垒护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茅亭所在的大山,“崒(zù)然起于莽蒼之中,驰奔云矗(chù),亘数十百里,尾蟠(pán)荒陬(zōu),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这段对茅亭周围山势的描绘,大气惊世。其突起莽苍,如驰龙卧云。首衔大溪,尾接荒谷。四周群山,形朝拱之势。由于“壤接荒服”,在九州之外,蛮夷之边,驾八骏之乘,肆意远游的周穆王也难游到这里,着木屐善登山的谢灵运也攀不到此处。“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茅亭建成后,一群华服雅士,手挥桐木做的丝弦琴,放眼环云,爽气绕袖。对酒当歌,狂呼大叫。一时间把天地万物之灵秀,尽收掌间。何等豪爽,何等快意啊。清代顺治年间的丁炜说:唐人说柳子厚诸记,以马退山茅亭为第一,谓其发秾纤(大小粗细)于简约,存至味于平淡,兹篇实尔神似。说这是子厚第一游记好象有点言过其实,但能把天地山川之灵秀,万类之极至收于百字之间不能说不简约;叙物界之大气,把游者之豪放在仅有区区几重茅草的荒野小亭之间,称其手法平淡精妙当不为过。
翻检史书,很难找出一篇象柳文这样耀人眼目的华章来。柳宗元文尾有一句点睛之语:“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在其他文章里,柳宗元也说到过。一千多年前就对审美关系有这样精到的认识,实在让人折服。何为美,到今天也没能说清楚。美是对人而言的,因人的喜爱和欣赏才有美;美因人而显,因人而彰,这应该不无道理。柳宗元说:“兰亭也,不遭右军(指王羲之),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为茅亭作记,是想让这一“盛迹”不被荒野淹没。可沧海桑田,岁月流逝,当年茅亭的遗迹怕早就荡然无存了。而柳宗元的茅亭记却不会,它将伴着文字的生命在时光中流动着。
文如其人,诗歌更是如此。以情感为生命的诗,张扬的是为人和气质。对诗人来说,内在精神里的东西才是诗风诗貌形成的根本原因。荆轲、项羽、刘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们都有一首诗传世于今。那时诗歌并不发达,他们的诗都是使用极尽白话的口语加语助词“兮”字随情脱口吟就的,可其诗里透出的气势和精神几千年的时空都没能罩住它们,把为义就死的侠客、四面楚歌绝境无奈的楚王、衣锦还乡志满意得的帝王活脱脱地凸现在世人面前。诗里的用语只有诗者本人才能吟唱出那样的话来。柳宗元是个文人,他遭难处贬境,所以为人格外内敛,而为文作诗,表达情感的方式,自然与人不一样。柳诗峻洁,情致深沉委宛,诗里总是隐约透着一种孤傲的情趣,诗意也更加幽远。他的代表作《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的江雪,群山中的鸟都飞走了,山间路径也不见人的踪迹。空寂寥寥,整幅画面突现一个寒江独钓的老翁。表面看是写江雪﹑孤舟﹑老翁,可冷峻﹑幽寂﹑深邃里透出的却是孤独和高傲的幽情。柳宗元这是“托此自高”。短短二十字的五言诗,绝妙地展示出诗人的人格风貌,成了传咏千古的绝唱。
柳文的特点有两点:一是奥古,一是简洁。所谓奥古,不是溺古,钻故纸堆,;也不是偱规蹈矩,食古不化;而是博古,博大精深;短短的数百字,通晓古今。柳宗元的文章是博采众家之长以寓其理。唐时有志于古文运动的人不少,可都是有心力不足,没这个文学功底,唯有柳宗元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践行了这一运动。说到简洁,清代徐经说:对三代以下的文章典籍,后世史官,有数百卷不能尽者,而柳宗元仅用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柳宗元有一句著名的话:“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言止。”短短数语,道出了为文的重要法门,成了后世读书人写文章遵奉的法典。柳宗元的文学名篇大都数百字,字字珠玉,如诗如画,有如神来之笔。不像我们有的今人,洋洋洒洒,没有几句有用的话,往往看了半天,也不知到底要说些什么。柳宗元还有一至理名言应刻石警世。柳宗元说:“君子之学,将有以异也,必先究穷其书,究穷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这是说,作学问的人要想创立新的说法,必要读尽天下书,不能随便没来由地标新立异。柳宗元这好像是在说我们今人的事,现在一些所谓学者,浅尝辄止,只读了些皮毛,连古人的原著都没看,就东抄西拼,胡乱发议论立言,害人害己,遗害无穷。这是应该引起世人警觉和讨罚的
下一讲说柳宗元不识时务是最大的历史误区,欢迎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