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陈道明版刘邦】
一、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大概也如同当时万万千千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在游戏玩耍、与朋友的打闹中成长。
刘邦的童年朋友,我们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随刘邦的卢绾,他后来被封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们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后来指使荆轲到咸阳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国的太子。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同里的邻居。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亲近友爱,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刘媪有了身孕,卢媪也有了身孕,到了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古来结拜兄弟,对天起誓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视不能同生为友情的遗憾。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
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乡里更是以为值得赞美鼓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一时传为美谈。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不妨算是后世为美谈添加的一点花絮。
大体说来,刘邦从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优裕平凡的,没有衣食困乏的忧虑,也没有天灾兵祸的苦愁。在这个时期,他与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接触,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丰邑封闭的乡里社会中。就刘邦所生活的乡里社会而言,他是受到了尽可能好的教育,尊师向学,读书识字,亲情友爱,被家庭和社会所期待和规范着。在这个阶段,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
我在梳理刘邦一生的事迹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作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发,我感觉刘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在他平淡无奇、近乎模范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隐隐地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抑。这种压抑,也许与他出生的传闻有关,也许与他早年被老师的过于管教有关?他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这种行为,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在刘邦所生活的战国晚期,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是一生中的重要时点。以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而论,男子十七岁算是成年,必须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称为傅,也称傅籍,就是身为适龄的服役者登记于户籍的意思。入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秦以外的国家,虽然详情不是很清楚,大致与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刘邦满了十七岁,告别了顺顺当当、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进入了成年时代。这一年,在秦国,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经七年了。以刘太公的心愿而言,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本分守成的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靠着勤劳耕耘,费心营运,都挣下一份家业,早早地独立门户了;老三刘季似乎对于务农经商置业没有兴趣,虽说有些不安分,却也向学友爱,识字读书,得到乡里的称誉,照此发展下去,通过乡里的推荐,再通过政府的选拔,如果能够入仕作乡县政府的小吏,倒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乡里的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的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在刘太公看来,这两个条件,刘季都是具备的;政府的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刘季是从小练就准备了的,也当不成问题。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十七岁以后进入成年期的刘邦,没有走上出仕为吏的道路,究竟是没有得到乡里的推荐,还是考试的失败,或者另有原因,我们已经无从考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事实是: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的刘邦,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一个为父母所喜爱、为乡里所称誉嘉奖的向学友爱的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游手浪荡、聚众生事的不良青年,为亲人所不喜,为乡里近邻白眼相看。用当时的话来说,进入成年期以后的刘邦,走上了任侠的道路。他从成年以后到三十多岁的历史,就是一部任侠的历史。
二、刘邦的追星历程
刘邦家在楚国的沛县丰邑,沛县是楚国和魏国间的边县,丰邑乡镇上,多有魏国的移民,甚至有传闻说刘邦的祖先就是从魏国首都大梁迁徙过来的。是否真的如此,久远的往事,实在是扯不清楚。不过,从青少年时代起,刘邦的眼光就一直是向着西方的,先是向着魏国,后是向着秦国。
刘邦向着魏国,西望的是魏都大梁,景仰的是信陵君;刘邦向着秦国,西望的是秦都咸阳,景仰的是秦始皇。信陵君和秦始皇,是刘邦崇拜的两个偶像,是他引以为人生模范的榜样,也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刘邦是见过的。他成为秦帝国的臣民后,在咸阳服徭役时观望过秦始皇车马出行,感叹如此辉煌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追求。秦始皇对刘邦的影响,是在他起兵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我们将来再来谈论。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时开始,贯穿终生的。
刘邦没有见过信陵君,当他开始游侠生涯时,信陵君已经过世。人世间物事的真价,常常由身后名声来反映。信陵君好贤养士、窃符救赵的事迹声誉,生前已经响亮于各国朝野,身后更是广布于天下民间。以政府庙堂舆论,信陵君是抗君之命、安国之危、从道不从君的拂弼之臣;以民间江湖平议,信陵君是打破门第、以贤能结交天下英才、将游侠风气推向历史顶点的豪贤。
刘邦是乡镇少年,他的游侠生涯,开始于丰邑乡间。在他手下,聚集了一帮无业浪荡少年,跟着刘邦到处生事闲荡。刘邦也俨然以大哥、门主自居,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兄嫂家混饭吃,模仿的就是游侠寄食的风范。他在这个时候有个小兄弟,就是出生以来的亲友,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
游侠间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有上下尊卑关系,在上的是大哥,在下的是小弟,大哥照顾小弟,小弟服从大哥。游侠间虽然没有国籍阶级的差异,却有大致不成文的等级,游侠归附门主,有下客、中客、上客的分别。品论游侠,可以有国侠、县侠、乡侠、里侠的差异。
大体而言,在战国的游侠世界里,最高一级如同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燕国的太子丹等人,本人或是王族公子,或是高官豪门,身居国都,别有领地封邑行侠养士,手下宾客,来自全国,甚至外国,数量可以千人计,他们是势力足以敌国的游侠养主,不妨称为国侠。
次一级的游侠,如同张耳在外黄,王陵在沛县,本人或者是土生土长的豪富,或者是与豪富关系密切的游士,身居县城,饶有资产,一县之内的游侠,慕名附势于其门下,人数可以数十百人计,不妨称为县侠。
再下一类,大致就是丰邑乡镇上的刘邦一类了。他们身居乡镇街上,或者家境富裕,或者别有生财之道,可以聚集乡里少年,三五成群,浪荡游闲,人数以数人十人计,不妨称为乡侠。至于最下端的游侠,大概就是居住在闾里间,跟着乡镇上的大哥吆喝的少年,如同丰邑中阳里的卢绾、沛县屠市上的樊哙一类人物了,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里侠。
刘邦是乡侠,在丰邑的游侠少年间是大哥,可以呼风唤雨,招呼一方。不过,出了丰邑到了沛县街面上,却是吃不开了。王陵是沛县的县侠,家资富裕,仗义疏财,任气使性,直言耿直,在沛县江湖上颇有名望,是公认的领袖人物。在游侠社会的沛县场面上,刘邦与众多乡侠、里侠一样,是归附在王陵门下,奉王陵为大哥,扶侍跟随着的。
不过,与一般的乡里之侠不同,乡侠刘邦是有抱负的人,在他的眼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跟从信陵君作天下游。对于游侠少年刘邦来说,信陵君伟大遥远,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偶像,自己则是归心低首的追随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信陵君是光照世界的灿烂明星,刘邦是蛰居乡下的热狂粉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每每经过大梁,一定要祭祀信陵君。公元前195年,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梁,祭祀以后,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祀奉公子无忌,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偶像崇拜,古今中外皆然,在舞台影视尚未问世的时代,口碑文字流传的政治文化人物,自然成了人心关注的所在。信陵君去世以后,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结交天下豪杰,声名由魏国传到楚国。刘邦听说以后,慕名心动,决心前去跟从。丰邑到外黄县间有数百里之遥,出楚国以后,中间隔着魏国的单县、蒙县、甾县等地。对于少年刘邦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出门远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二十来岁的无名青年,独自由江苏省丰县徒步到河南省民权县,风餐露宿,无所依凭,只是为了想投奔想结识一个自己景仰崇拜的名人,其热情、意志和决心,当是不难想见。
刘邦如何见到张耳,张耳如何接待刘邦,其间的详细,史书上没有记载。史书上只是说,刘邦曾经数次从沛县来到张耳门下做宾客,随同活跃于江湖,前前后后,在外黄住过数个月之久,可见得他们一开始就相处得相当融洽,从此延续不断,终生不渝,共同称王后还成为儿女亲家。
刘邦跟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二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前225年之间的战国末年。以秦国的历法计,正当秦王政七年到二十二年。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而秦王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灭六国的步伐加快。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军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城。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魏假投降。秦灭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外黄县归属于砀郡。
秦军进入外黄以后,开始整顿秩序,打击民间不法势力。不久,游侠名士、故外黄县令张耳被秦政府通缉。追捕之下,张耳逃离魏国地区,隐姓埋名,在本来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潜伏下来。刘邦与张耳的主从游侠关系,从此中断,刘邦的游侠生涯,也由此告一段落。时代潮流,一步步进入了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