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白家疃:曹雪芹的终了之地
“红迷”寻梦白家疃:曹雪芹的终了之地(图)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6-05-12 13:11:00   责任编辑: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出西直门奔温泉的路上,那叫一个名园锦集,风光旖旎。我第一次去白家疃、一个痴迷红学的年轻人去寻找曹雪芹的足迹。
 

  出西直门奔温泉的路上,那叫一个名园锦集,风光旖旎。从颐和园北宫门起,所见更是山泼黛,水勾连,翠相挽。连带路东那条不舍昼夜地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京密引水渠,这一路,就像一首写了几百年的抒情诗篇。

  然而,这首抒情诗篇,于清乾隆朝中期、路至温泉“前院”的白家疃村时,却戛然而止,以一声沉重的叹息做了终结。1758~1764年的六年间,光耀世界的小说家曹雪芹在这里披阅、著述《红楼梦》,穷困潦倒,最终在这里泪尽而逝。自打这个考证消息传开后,这座孕育了《红楼梦》的小村庄,就从此与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相连,吸引了无数追“梦”客甘心舍弃沿路一座座“户接西山秀,窗临北渚澄”(乾隆写圆明园诗)的皇家园林,单为寻觅这小山村而来。

  白家疃,村南青山环绕,青山再南边与香山和北京植物园接壤,传说元代此地有小河流过,后来涸废。南岸有白姓人家,以河滩取村名称白家滩,后讹为白家疃。明宣德时(1428年左右)成村,万历年成书的《宛署杂记》就已刊有“白家滩”了。

  我第一次去白家疃、一个痴迷红学的年轻人去寻找曹雪芹的足迹,是32年前的春天,正是“清风似剪能裁柳,黄犊初肥好劝耕”时节。一下公交车就看见远处两排高大的白杨,笔直的村路,路尽头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村庄。

  我是从红学家们的著述里知道,曹雪芹当年常常因给乡亲们看病等原因而往来于樱桃沟和白家疃,最终又搬到白家疃的。传说他在白家疃自制药石为村里一个孤寡白姓老太太治好了已瞎的眼睛,老太太就将自家坟地上的几棵树送给曹雪芹盖了四间土屋。那“编篱成锦,户牖不全”的土屋就盖在村西头儿小溪之西的一片荒凉之地上,后溪流干涸,只留有几条斑驳的石板。

  进村后,石板桥甚是好找,它就架在一片光秃秃的空地上。石板桥西边,倒是有几间房屋,但那肯定早跟曹雪芹没什么关联了。据说,曹雪芹在此居住时已是穷困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境地,但他仍不仅艰辛地完成着《红楼梦》的创作,还为身有残疾而孤苦无告的人写了关于织补、印染、雕刻、脱胎、烹饪、风筝制作等等手艺的书——《南鹞北鸢考工制》和《废艺斋集稿》等。我曾在石板桥上朝南盘腿而坐,想到曹雪芹最终在此子殇家破,逝后续妻更是“停君待敛”,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不由感觉凉风掠地,锥心刺骨。

  从石桥往东约半里,经过那一大片空地,远远看见路边有个风雨飘摇的旧式小戏台,戏台南边是小学校。红学书上说,怡亲王祠就圈在里面,内有碑,碑文记载:康熙六十年,十三子允祥因田猎往来于此,钟爱白家疃一带泉甘木茂,村民忠厚善良,就在此修建了“别苑”,作为休憩之所。但雍正八年(1730年),“别苑”尚未修好时,允祥病逝,雍正皇帝拨官田三十余亩为祭田,将这位最顺从、最得宠、人称“站着的雍正”怡贤亲王允祥的“别苑”改为祠堂。红学家们还考证说,因缘巧合,允祥恰又是与曹家事件有密切关联之人。当初曹家获罪时,雍正就把曹家交给允祥监视,并曾在曹父的请安折上批复说“……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有人认为,曹雪芹最终搬来白家疃可能与允祥家有关。但红学家们对此却持否定态度,一来因曹雪芹搬来时允祥已死去29年之久,早就是八竿子划拉不着的关系,二来曹雪芹也绝非趋炎附势之流。至于他搬家的原因,至今不得而知。我去的那天正是周日,小学的大门紧锁着,无法进去看看允祥的祠堂。

  小学再往东房屋开始密集,以一条绵长的东西向土路为轴把村落串起。那些街道、胡同,多还保留着老式的格局,有的矮矮的房屋建在高高的土坡上,显得院墙奇高无比。房屋的建筑样式大多是四角砌砖,墙壁用山石及河床的鹅卵石垒就,外面用泥找平。村庄寂静恬然,只偶尔有喜鹊“喳喳”地鸣叫着从树间掠过。行至此,我为已勾勒出大半曹雪芹在白家疃的足迹图而自鸣得意。

  红学书上说,从樱桃沟到白家疃的山间小道长十一二里,当年两地的联系以及婚丧嫁娶也都走这条路。十一二里并不算远,我准备翻山一试。街上一个汉子听说后当即劝我原路返回,我还不肯听。结果,两个小时后,山我是翻过去了,但却翻到了门头沟的一个村里。那一晚,我恨恨地想,是愚笨的我把后半段曹雪芹的足迹图给画乱了!

【本文责编:教育施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