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核心观注>梁思成甘做故宫匠师的“小学生”
梁思成甘做故宫匠师的“小学生” 只为解读营造“天书”
来源: 光明日报  2016-07-18 10:56:00   责任编辑: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编者按:中国民间艺术蕴含着质朴自然的造物内涵,以质朴的材质,展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与生活的深切联系。与一般的大木匠不同,把作师傅需要决定房子各种构件的样式和尺...
  编者按:中国民间艺术蕴含着质朴自然的造物内涵,以质朴的材质,展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与生活的深切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曾经和民艺息息相关。当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传统手作,似乎切断了中国人尊崇和承续的文化基因。大量的民间工艺生态凋敝,老匠人们成了孤独的守望者。近期引起关注的电影《百鸟朝凤》让人们重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挽留这些宝贵的民间工艺,让它们不仅仅成为历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将陆续推出经典的民间艺术,希望人们记得住,希望民艺留得住。在中国千万种民间工艺之中,建造房屋的大木工艺就极有保护和传承价值。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是绝对的主流,皇宫、寺庙、官署、民居都以木结构为主。坚持用木头造房子,是我们祖先智慧的选择,与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紧密相连。

  宋式转角斗拱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故宫大殿屋顶上

  遥想当年,正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们的一本书——宋代李诫写的《营造法式》,里面是宋代建筑的各种做法和图样。梁思成在美国学的是建筑专业,又受过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但他根本看不懂被他称为“天书”的这本宋代建筑专书。作为中国的建筑师,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这是让梁思成感到无法忍受的,从而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回国之后,梁思成解读“天书”的第一步就是向工匠学习。他甘做故宫大木匠师们的“小学生”,跟着他们一起上房梁、爬屋顶,谦虚讨教,从零开始把故宫建筑构件的名称和做法全弄明白了。梁先生以此为基础,又到山西、河北等地考察宋辽木构建筑,终于读懂了“天书”,写出了《营造法式注释》一书,成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开山鼻祖。可以说,虚心地向大木工匠学习就是梁先生成功的钥匙之一。

  《隋书》中记载宇文恺“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这座由宇文恺设计的活动式木宫殿竟然使见过的戎狄人都大为惊骇,想必工艺水平之高绝对相当惊人。

  制作木结构的工艺统称为木作工艺。木作工艺又分大木作和小木作两种,相应的工匠被称为大木匠和小木匠。大木匠负责营造柱、梁、枋子、檩条、椽子等主体结构,小木匠负责门窗、栏杆、天花、隔断等木装修。当然大木匠小木匠的区分并非那么严格,大木匠常常也可以做小木的活,但专做小木的师傅则很难兼做大木的活。所谓“大木匠的斧,小木匠的锯”,大木匠需要使用斧子对柱、梁等进行准确劈砍,而“三年斧子两年锛”,没有力气和长期练习是用不好斧子的。小木装修则主要以锯、刨、凿等工具为主,几乎不需要斧子。

  福建泉州大木匠师按照丈杆尺制作藻井

  大木把作师傅绘制丈杆

  大木匠被称为工匠中的“知识分子”,很像交响乐队的指挥。正如浙江楠溪江的一首歌谣所唱:“大木老司手艺精,手控丈杆量得清。曲尺木斗线弹准,墨画梁柱分寸明。”

  大木匠们必须团队合作,单打独斗是盖不成房子的。一个工地最少三四名、多则上百名大木匠都有可能。团队中的头领被称为把作师傅,或者被称为头首师傅、画墨老司等。能成为把作师傅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木工技艺足以服众,更要脑子灵、记忆力好、领导能力强。

  唐代柳宗元的《梓人传》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相当有派头的大木把作师傅。这位仁兄敲了裴封叔家的门,自我介绍说自己非常善于审度如何使用木料,并根据房屋的尺度和式样指挥众匠师干活。他甚至夸口道:“舍我,众莫能就一宇。”也就是说,如果离了他,即使有一群匠师也白搭,房子是盖不起来的。所以,如果他给官府干活,俸禄要比别人多三倍;如果给私人家做活,他得拿走全部报酬的一大半。作者开始根本不信,认为他在吹牛。但后来作者看到他在修建京兆尹官衙的工地上,左手拿着木尺右手拿着木杖,镇定自若地指挥,拿斧子的、锯子的、刀的众木匠“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所有工匠该做什么全部乖乖听他调度,甚至被他斥退也不敢有半句怨言。他在墙上绘制的房屋图样,构造清晰、尺寸详尽,建成后房子与图样分毫不差。他在建好房子的栋梁上潇洒地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且只书自己一个人的大名。您瞧,这位大木把作师傅多么威风呀,真可谓自信满满、“名利双收”。

  今天,我们还有没有这样聪明睿智的大木把作师傅呢?笔者经过多年探访,采访到三十多位民间大木把作师傅,发现他们的才能和智慧不在柳宗元赞叹的这位“梓人”之下。

  与一般的大木匠不同,把作师傅需要决定房子各种构件的样式和尺寸。尺寸绘制在木杆或竹竿上,称之为丈杆。一根丈杆既是施工图又是测量尺,简明又方便。在浙南工匠中流行一句俗语叫:“丈杆背得动吗”?意思就是你的技术如何,能将这个工程做下来吗?丈杆上是把作师傅画的各种符号和名称,笔者开始见丈杆就如梁思成先生初见《营造法式》,完全懵了,与把作师傅讨教多天才弄懂其中含义。画好丈杆后,把作师傅要在毛坯木料上用墨斗弹出构件形状和榫卯的墨线,其他大木匠只要按照墨线加工就不会出错。一座房子可能有成百上千个大木构件,把作师傅对每一根料都要清清楚楚,错一根房子就安装不上,没有好头脑好记性行吗?正如浙江楠溪江的一首歌谣所唱:“大木老司手艺精,手控丈杆量得清。曲尺木斗线弹准,墨画梁柱分寸明。”

  把作师傅的一大难点就是榫卯的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木建筑不用金属的铁钉或螺栓,全都采用榫卯连接。柱子上开卯口,梁、枋等做榫头,榫头套入卯口内要严丝合缝;榫头与榫头间常设计成雌雄榫、燕尾榫等,相互之间要咬合紧密。非常复杂的榫卯甚至有七八个榫头同时插入一个卯口中,且有前后上下左右不同方向,还要考虑木材的受力合理性,怎么设计好这些榫卯真是难题。浙江建德的刘余清师傅说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在盘算怎么安排,大脑一刻不能放松。笔者曾经让学生按照大木把作师傅画好的图样制作一组宋代转角斗栱的电脑模型。学生们面对二维的平面图样根本想象不出真实榫卯的样子,只得用泡沫塑料尝试做一些实物模型才弄明白了。可见大木把作师傅真是具有非凡的空间想象能力。

  温州泰顺董直机师傅83岁还在营造木拱廊桥

  俗话说“九九不离娘”,所有工匠都要根据把作师傅定的尺度和原则来做。把作师傅不仅要解决技术的问题,还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懂得手下的心理。每个工匠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技术上有快慢、好坏的差异,各自擅长的活计也不同。把作师傅要合理安排工种,才能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把作师傅要有胸怀和器量,有时也要具备宽容的心态。笔者接触到的大木把作师傅,无不是耳聪目明、喜欢思考、善于交流,我觉得可以把他们称为工匠中的“知识分子”。把作师傅又很像交响乐队的指挥。乐队指挥在进行全身体力运动的同时又要进行背谱、辨听旋律和节奏等脑力劳动。而把作师傅既要干抬、砍、锯、刨等体力活,又要做设计、核算等脑力劳动。把作师傅也像乐队指挥一样长寿者很多,七八十岁还在工作者大有人在。温州董直机师傅83岁的时候还亲自设计建成了一座木拱廊桥。

  然而,现实中的大木师傅虽然有柳宗元笔下那位“梓人”的才能,却得不到那样丰厚的“名”和“利”。大量的大木匠师已垂垂老矣,却后继乏人。传统木构营造活动凋零,传统大木工艺的价值得不到充分认可,大木匠师工作强度大而报酬太低是原因。笔者十年前调研过福建福安雷廷益师傅,当年雷师傅71岁,六个儿子都跟着他一起做大木。工地上,一个老爸带着六个儿子一起挥斧、拉锯、推刨,其阵容之整齐与强大令人称叹。但雷师傅的孙子辈中,却没有人愿意再学木工了。温州徐启李师傅的儿子曾经跟着爸爸做了十年大木,已经是很成熟的大木匠师了,后来还是改行做了生意。董直机师傅那么好的技术,两个儿子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跟老爸学手艺……这样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木材做成建筑后,构件之间紧密连接挤压,寿命可以更长。如何将各种弯曲不直的木料进行严丝合缝地连接,正可以体现大木匠师的营造智慧。另外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些歪歪扭扭的大木构件别有一种自然淳朴的美。

  那么中国传统木结构真的没有生命力了吗?人们有个误区,总觉得钢筋混凝土的砖瓦房比木结构房子要结实、牢固、寿命长。普通混凝土民用建筑的寿命不过50年,大型而重要建筑寿命才80年而已。木头比混凝土可要长寿得多。日本盐野米松先生所著《留住手艺》中记载,松木经过500年会变糟,杉木要800年,丝柏可以达到1300年。木材做成建筑后,构件之间紧密连接挤压,寿命可以更加长。虽然木结构存在容易着火、糟朽、虫蛀等缺点,但现在都有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要设计合理、保养得当,用上几百年根本没有问题。纯木结构的山西应县木塔有67.31米高,虽然遭受过多次地震,甚至炮击,960年了仍然屹立不倒。现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都还在大量建造木构住宅,我们根本没有理由抛弃这一本民族历史悠长、技术纯熟的营造传统。

  梁思成绘制的宋式大木构架示意图

  《营造法式注释》中梁思成绘制的斗拱图

  江浙地区典型榫卯模型

  诚然,今天存在森林资源锐减、木材不足的问题,但只要科学而合理的使用,仍然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曾经调研过浙江宁海的一个位于山顶上的古村落许家山村。由于过去没有通公路,山下的建筑材料无法用汽车运到村子里,所以村子里的房子都是村民用山上本来就有的材料建造的。房子的外墙全都是用山上的石头垒砌的,内部的骨架是山上采来的木头建造的,村里自己烧制一些瓦片。山上的石头多,但粗大的树木数量有限。为了有计划地开采木头建房子,村里规定村民建房子需要提前提出申请,村里根据山上树木生长的情况给予批准。建房申请被批准后,请大木匠师算好料,房主、大木匠师和村干部一起上山砍木头,需要几根砍几根,不许多砍一根。这正如《孟子》所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即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时间去砍伐树木,木材就可以做到用不完了。许家山村的房子,柱子、梁往往都是歪歪扭扭的。因为许家山的大木匠师们舍不得过度加工树木,希望最大程度地利用上树木原有的尺度,所以在做柱子、梁时,往往把树皮劈掉,稍微刨刨光就行了。如何将各种弯曲不直的木料进行严丝合缝地连接,正可以体现大木匠师的营造智慧。另外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些歪歪扭扭的大木构件别有一种自然淳朴的美。

  大木工艺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至宝,是力与美的结合,是中国工匠智慧的代表。充分调研、整理、传承、发展传统大木工艺,保护好传统大木匠师,特别是睿智博学的把作师傅们,让大木工艺在历史长河中闪耀不灭的星光。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自然淳朴 天衣无缝——传统大木工艺的营造智慧

【本文责编:教育施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