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核心观注>国学进课堂让青少年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进课堂让青少年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6-08-23 16:49:00   责任编辑: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近几年“国学”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什么是“国学”,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在孩子心中 国学知多少

  近几年“国学”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什么是“国学”,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高子钰说:“我觉得国学就是天津古文化街里的那些东西。”

  天津市美术中学初二学生王心然认为,“国学就是即将失传的老艺人的绝活,比如纺纱、陶艺、剪纸、捏面人。我觉得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耕作技巧也算是国学。”

  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高中生李琳说:“我心中的国学包括书法、茶道,以及我国的古典名著、传统礼仪等……”

  说法很多,但都不够全面确切。

  研究者告诉我们,国学包含多层次的含义。古时“国学”与汉代的“太学”相似,指国家一级的学校;唐朝时建立“庐山国学”(即后来的“白鹿洞书院”)教授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首次使用“国学”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末,面对西方文化的刺激,我国知识青年开始觉悟,创办《政艺通报》、《国粹学报》等报刊,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除去学工学农以及实践课,中小学生可以从课本中接触到的“国学”大都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中本来就不多,再经过2011年教育部新课标改革,减少繁难的文章,很多版本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所剩无几。有的地方的小学一年级课本居然将古代经典诗文全部删除,一篇不留。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脑海里熟知的古文依旧是年少时背诵的《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能说出一二的训导依旧是《三字经》、《弟子规》……这些经典陪伴我们成长,也在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为人处世。随着经济飞速腾飞及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快餐式的生活节奏本就很难让人们静下心来品味传统文化,加之语文教材对古诗文篇目的削减,“国学”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渐行渐远。此时,习总书记的“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发言非常及时。

  国学进课堂 难在哪?

  初二学生家长王浩先生说:“现在孩子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太少了,学校里最常让孩子背的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不再是古代经典作品。规定和限制永远没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来得深刻。我非常支持让国学进课堂,回归传统教育。”

  四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说:“我赞成国学进课堂,但是不想老师以背和默的方式来考核,增加孩子的负担,对国学产生抵触。作为家长,希望老师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授,让国学变成孩子的爱好。”

  津南区葛沽第六小学副校长刘学菊认为:“让国学走进广大中小学生的课堂,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国学经典里面蕴含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信念和支柱。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不难看出,家长和教师都支持学校国学进教材,但对于具体的授课方式以及教材的选定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如何纳入课程计划,进行有序教学,很多困难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刘学菊告诉记者:“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学进课堂有一定的难度,很有可能成为应景。首先,人们对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思想意识和良好品行的形成的引导作用认识不到位,标准化的试题,标准化的答案更能让学校、社会、家庭看到孩子外显的成绩,从而忽略了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国学课堂没有纳入课程计划,只有国学经典纳入课程计划了,才能体现依法办学,才能把诵读国学真正落实到课堂中,腾出课时给国学课堂;另外,缺乏系统的教材,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选取每个年龄段适宜的教材,才能让孩子们在循序渐进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从尝试中摸索前行

  在国学教学还未成定式的今天,我市的一些中小学已经率先开始尝试将国学引入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是天津市普育学校的立项课题,在课题研究中,立足“古为今用”的原则,校长梁锋带领全校语文教师一同编辑了《古诗文诵读经典》作为国学校本教材。梁校长说:“有些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让孩子们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原文背诵,这种做法我不赞同。在国学教学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困惑,孩子们对大多数古诗文是不理解的,即使有了注释,还是晦涩难懂,时间一久,孩子们的诵读兴趣就会降低。如何让经典诗词成为孩子们的自觉需求呢?我们集思广益,制作了古诗文的课件,配上图片、音乐,让古诗文有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降低学习要求,让孩子们以诵读为主,不过分强调对词句理解,了解大意即可。很多老师将古诗文改编成课本剧,孩子们在编演中更感悟到经典的魅力,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古诗文的诵读到学校的绿色阅读,打开了孩子们与历史对话,与世界交流的窗口,读多了、读久了,孩子们自然显得更加沉静,更加儒雅了。”

  普育学校六(5)班是学校建校之初第一个开展阅读的班级,孩子们从最初的背诵古诗词,到后来的大量读写,现在每一位学生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一百万字以上,五年的写作积累大都超过30万字。不拘泥于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是传统国学教育的经验。

  “国学的内容太丰富了,我们国家曾培养了很多大师,可现在国学对很多人来说可望不可及,是很遥远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台湾的中小学校把老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传承得非常好,而我们喊的人多,做的人少。”河北区中心小学副校长刘英感慨地说:“现在教育部把书法纳入课表,有课时,但国学课仍属于半遮半掩,靠各学校自己挤课时。我们从这学期开学后正式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学《弟子规》,就是给孩子从小立规矩、修气质、炼涵养、提素质。我们的专职国学老师刘荣华说,在给孩子们讲《弟子规》每句话背后的故事时常常会让自己很感动。”

  作为河西区国学教育试点校,湘江道小学副校长王虹也赞同将国学引入课堂。王虹说:“湘江道小学将《笠翁对韵》作为学生晨读的教材,朗朗上口的词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每周的班会课都会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老师讲述古代名家的道德故事,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经验;我们还会安排观摩课,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通过种种方式,让孩子真正地爱上国学。”

  去糟取精 传承经典

  国学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兼容其他各家文化的综合体系,是学术和生活的整合体,雅俗共赏。它是一个发展的体系,与时俱进。它不仅是一种学术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体系。对此,普育学校梁锋校长是这样理解的:“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语文课标与原语文课标的一个区别就是降低教材的难度,减少繁难的文章。在此指导下很多版本的教材减少了古诗文的篇目,目的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是一定要减轻的,但是古代经典的诗词散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剪掉了就断了文脉。”在日渐浮躁的今天,也许我们很难再静下心来修身养性,有的人甚至精神空虚,道德沦丧。让国学走入课堂,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是几篇诗词佳作,更要教给学生蕴含在其中的儒家文化和处世哲学。

  对于国学进课堂,一些家长也存有顾虑:“孩子的道德与修养得益于平等、自由观念下的现代文明的滋养,而不是基于训诫和依靠繁文褥杂的‘礼仪’支撑的等级观念下的敬畏。”诚然,国学经典中有很多篇章由于历史的局限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作为教师,就应熟读原著,甄别精华和糟粕,弘扬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善于引导学生把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古为今用,促使学生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让其中道理受用终生。

【本文责编:教育施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