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语:《四景山水图》为国画家刘松年所画,画于南宋。]
有句俗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后人不察,以为中国文化对待女子自古即如此。因这句话,便欲将传统文化一棒打杀。据学者研究,这句话是明代才出现的。它绝不能涵括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才德观”。
在礼制中,尤其重视对女子的教育。《礼记 内则》说:
子能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孩子能吃饭的时候,教其用右手,以免养成左撇子。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教男孩应对时说“唯”,教女孩应对时说“俞”。他们都要佩戴盛放帨巾(用来擦拭手)用的小囊,男孩的小囊是用牛皮做的,女孩的是丝做的。孩子长到六岁,教他们数数、四方之名。八岁的时候,要教导他们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谦让礼仪。九岁,教他们用甲子数日。以上可以说是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男子、女子差别并不是太大。从十岁后,男孩和女孩就分开来教育。《内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男孩十岁就要到学校里学习,他们的学习有着严密的次第安排。这里不多说了,下面主要介绍下女子十岁后的教育。《内则》说: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於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和男孩不同,女孩十岁后就不能随便出家门了,但会有女师(姆)来教导她们(到宗子家)。她们除了要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四德)外,还要观摩、参与家族祭祀,掌握祭祀礼仪。十五岁的时候,这些教育基本完成。这时就会举行教成之祭,然后举行成人礼(笄礼)。
但女子的教育到此并未完结。在出嫁前,女子还要到宗子家中接受三个月的强化学习,学习内容还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相当于婚前教育。出嫁后,有些贵族女子仍然有女师跟随,对她们进行教导。
这就是礼制规定的女子所应接受的教育。我们看到,礼对女子的教育也是有严密的体系的(并未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力)。而且其教育在彼时的社会分工背景下,是为女子量身定做的,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相当高明。这样再来看,“女子无才便是德”背离了礼教的真精神。礼教规定,女子不仅要有“德”,必须要有“才”——符合其性分、职分(身份特征)的“才”。
----------------------------------------------------------------------
【图片赏析】
【作者】刘松年引(约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入为御前画院学生[1] ,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宋宁宗时(1195—1224)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擅画人物、山水,师张训礼(本名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
【图语】画湖边之水阁凉庭。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