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国学教育应“经亦求精”】
时下,国学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弟子规》《三字经》《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闻听清脆爽朗的读书声,记者走进位于汾河岸边的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这里窗明几净,恬静典雅,走廊里、墙壁上、花坛旁,处处可见国学经典名言,经典早教大讲堂、双语经典学堂、书画艺术学堂、史地明智学堂、数学启慧学堂、德音雅乐学堂、国学智慧书屋等,氤氲浓郁的国学氛围。山西国学教育委员会李刚教授说:“国学经典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内容,‘修炼国学童子功,成就孩子大人生’,是我们至高的追求。”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燕声经典等处专家学者讲授《老子》《中庸》《资治通鉴》等。在襄汾县北贾村,处处可见《论语》等的名言警句,这里以弘扬国学治村,提倡孝悌忠信、尊老爱幼,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村。在山东,曲阜市提出建设“大爱之城、诚信之诚、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这里的儒源文化体验基地、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河南,郑州的少年先锋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有学生近4000人,主授国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目标是“励德励志,有行有慧”,近年来送孩子到这里学习的家长排成长龙。在陕西,榆林的燕翼堂私塾,以学习国学为孩子奠基人生,被誉为“第一雅宅”,由此掀起了名为“书香榆林”的全市读国学经典活动。
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精编的国学启蒙教材,语言简洁,朗朗上口,适合幼儿诵读。山西国学教育基地龙城书院院长王建平说:“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诵读的快乐,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比如到荷塘边观察荷花,让孩子们弹起古琴吟唱《爱莲说》,使其体悟‘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让孩子在书院里、田野边自由选择蕴含国学内容的书画、手工、歌舞、吟诵、国学知识竞赛等等。”
“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李刚说,“凡是坚持学习国学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行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学国学的少年青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自律。”
清溪流淌伴泥沙俱下
记者跟随几位国学教育专家考察了京、晋、鲁、冀、陕、粤等地的国学教育,在惊喜于“国学热”涌起的同时,又忧思“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况。有的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先后,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不教孩子们认字,而只背经书,从两三岁到八九岁,孩子们背了数万字的经书,但把经书上的字写出来却不认识,更不明字义,把孩子们训练成了“复读机”;有的让两三岁孩子背诵艰涩难懂的《易经》《老子》《庄子》等。为此国学专家提出,要“学文”与“育人”并重,遵循幼儿、少年至青年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科学安排学习国学的先后次序。
在考察中记者发现,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有的把孩子封闭在学堂里,怕孩子回家或到社会上受消极影响而抵消了学堂的教育成果;有的过分注重形式,忽视了对国学内容的理解和精神实质的传承;有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浓……对此,国际儒学联合会主任张践指出,“要培养‘精英’,但不可拔苗助长,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能让孩子们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提高他们对负面东西的免疫力。”
社会普遍认为弘扬国学现在是“两头热,中间冷”。高层领导很重视,把重要意义、工作方针、指导思想都讲清楚了;众多专家学者也呼吁,把我们的“根”留住,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在基层,传授国学、学习国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而中间却出现了“梗阻”,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官员对此认识模糊,有的思想上不认同,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采取“不支持,不反对,不干预”的“三不态度”。
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但不少学校不去积极落实,在追求“升学率”的惯性中,不愿顾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在全国正式发行,但在一些学校被束之高阁,被“应试教育”的教材挤在一边。有的高校学生学习过度专业化,放松甚至放弃传道、悟道、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