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家长的奖励尺寸】
原标题:过度奖励,削弱孩子意志力的“糖衣炮弹”
表扬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奖励能塑造好习惯?这种教育观该改改了。频繁的奖励可能扼杀克服困难必须的意志力。没有奖励,怎么办呢?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Carol Dweck)的大量研究发现,被过度表扬的孩子将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变成了头等大事——他们变得更喜欢竞争,喜欢打败别人。一个研究当中的例子令人警醒。
一个实验中,学生要接受两个拼图测试。在两个测试之间,他们需要作出选择,选择学习一个新的拼图的技巧来帮助第二个测试,或者选择知道和自己同样接受测试的其他学生的表现。他们的时间只够做这两件中的一件。那些被表扬了聪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查看自己在组里的排名,而不是用这个时间为下一个测试做准备。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学生得到一张DIY卡片,并被要求把这些卡片写上自己的得分寄给另一个学校的学生(他们不会见到这些学生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有40%的被表扬了聪明的孩子撒了谎,擅自提高了自己的分数。而那些被表扬了努力的孩子则较少撒谎。
上中学后,小学时成绩好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在更大更有压力的环境中挣扎。以为自己过去成绩好是因为天赋聪颖的孩子感觉自己一直都被欺骗了。他们的成绩很难恢复曾经的优异,因为可能帮助他们成绩恢复优异的关键——多努力——被他们认为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失败。在访谈中,许多这样的孩子承认曾经“严肃地考虑过作弊”。
学生考虑作弊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出应对失败的有效策略。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失败而一味要求他们下次做好的话,问题会更严重。密歇根的学者珍妮佛?克罗克(Jennifer Crocker)研究的正是这个情况,她解释说孩子可能慢慢相信失败是可怕的,家人不会承认它的存在。孩子被剥夺了讨论错误的机会,就不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失败后不轻言放弃、不断尝试、不懈努力的能力在心理学中被当作一种特质来研究。有这种特质的人,有毅力、挫折后恢复良好、可以延迟满足很长时间仍有持续的动力。深入这个研究,会发现有毅力不仅仅是有意识的控制,也是无意识的反应,这种反应受到大脑某回路的控制。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罗伯特?康宁格(Robert Cloninger)博士在大脑中定位了这个回路,主要分布于眶前和内侧前额叶皮层。它监控大脑的奖赏中心,像开关一样,当没有及时的奖赏时,它就会进行干预。“开关”开启时,它会告诉大脑的其他部分,“不要放弃尝试,远处正有多巴胺(大脑中奖励成功的化学物质)过来。”把人们放在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里观察他们大脑反应时,康宁格可以看见这片脑区有规律的开闭反应,而其他脑区则没有。
是什么使有些人有这个活跃的回路呢?
康宁格训练了大鼠和小鼠走迷宫,通过严格的在他们接近终点时不奖励来增加他们的毅力。“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不定时强化’。”康宁格说,大脑要学会沮丧期是可以熬过去的这个事实:“一个人如果成长中得到了太频繁的奖励将很难有毅力,因为他们会在奖励消失时放弃。”
如果我们不这么频繁地表扬孩子会怎样呢?
拿我自己做例子吧。我试着减少自己对孩子的表扬,可开始时也没能抵御其他忙着夸自己孩子的父母的冲击,不想让我的孩子感到被冷落了。我感觉那时的自己像个戒了酒的酒鬼继续为了社交喝酒,成了一个“社交型”表扬者。
提供表扬成为了现代焦虑的父母的某种灵丹妙药。从早饭到晚饭这段时间,我们没能和孩子在一起,就在回到家后寻求补偿。在和孩子一起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希望他们听到我们在白天没机会说的话——我们支持你!我们永远为你!我们相信你!
同样,我们却也把孩子推进了高压的环境,找最好的学校,然后用不断的表扬来软化环境中的压力。我们从孩子身上期待太多,但是却把这种期望隐藏在了不断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