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安静的孩子】
几乎每个成年人看儿童,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他们天生好动,一刻也不能静下来。于是休闲时,常带他们到充满声光刺激的游乐场所,课业的安排也是一样接一样的,深怕稍一停顿就输给别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能有多少思考经验,则不得而知了。
古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里提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果我们错失孩子安静的本质,任其偏向喧闹,对他们身体与精神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损失。
我们常为心不在焉、未做完一件事又急着做另一件事、似乎很忙碌,但永远无法做好一件事的孩子担忧生气,甚至斥责打骂,最后束手无策时,只好自圆其说:大概是他的个性吧?
事实上,孩子是有安静的本质,如果成人懂得安排环境,孩子的心智能奇妙的统整起来,因而变得镇静、喜悦,忙碌、忘却自我,就如同克服了自己,也克服了周遭的小小胜利者。
古今伟人成功的共同特质之一,就是能专注到忘我的境界。
而孩子学习能力的好坏,也与能否专注有极大的关系,蒙特梭利博士曾说:“注意力集中,是儿童往后一切发展的基础。”
她以用圆规画圆作比喻,说明专注力有如圆心,当圆心固定时,才能画出完美的圆。
许多成人,其实也知道专注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不明白专注力是一项特质,只能经由练习而获得,无法经由命令而产生。成人如看到儿童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大声斥责或提醒他们要专心,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
但是“静、定”活动的训练,绝对是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获得,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儿童在“静、定”活动的过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体的活动,换句话说是以意志(精神)支配随意肌(肉体)。能够完成静定活动,是基于儿童意志力的安静。
当我们能静定时,精神状态是放松的,此时脑波会出现α波,而α波很适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右脑的开发,相当有帮助。
右脑是直觉的脑,因此在右脑发达的时期,给予孩子任何教导,他们都会直觉、没有选择的吸收,同时右脑也是以潜意识为主的脑。
而左脑是显意识的脑,有选择性辨别的能力,会对外来的信息,说:“不!”因此,当孩子六岁后,左脑功能快速发展,就不会全盘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
很怕输在起跑点的父母,过度重视智育(也就是左脑的教育)。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人类的右脑特别发达,结果因成人的功利,错失了用右脑强化孩子左脑功能的机会,若左右脑能同时使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二至五倍。而孩子左右脑能均衡,身心才会健全。
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而秘密关键其实就在右脑。
平凡的一般人通常只知道活用左脑,而被称为天才的伟大的画家、音乐家、诗人、作家等,则是从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右脑)获得灵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发明是来自于宇宙的无限力量,透过我们表现出来的东西,这在我们放松的时候就会出现。”
帮助幼儿心灵的安静
所谓教育,就是给予适当的环境,协助儿童的发展,并期待人格能健全发展。
有一天,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从一位母亲手中抱过一个婴儿,她看着婴儿红润圆胖的脸孔,透出一股难以形容的安详、宁静,于是她发现,原来孩子有天生爱好安静的本性。
这个发现,激发了她的灵感。她将安静变成一种游戏,用在小朋友身上,结果收获超乎她的预料,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他们一旦认识、体验安静游戏后,便会一再要求多次进行。
这显示安静确实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儿童内部存在着自然发展的法则,有运用自己心智能力、实践自我表现的欲望。成人若懂得站在协助者,而不是干预者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各阶段身心的发展,他们自然会完善地开展自我。
静、定活动的安排,就是有助于孩子心灵的开展,孩子在心灵安静后,能学会听和管理自己的能量,体会内在的安定,对孩子心灵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而且他们内心获得抒发的渠道后,也会培养关怀他人情感,以及宽容他人的精神。
请家长不要再喊:“给我安静”了!
老师、家长常为分心的孩子忧虑万分,看着孩子上课或写功课躁动不安、无法专注时,常头痛不已,忍不住对孩子吼叫:“安静!”“不准说话!”“到那边去罚站!”到底孩子能安静几分钟?
传统的打、骂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成人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孩子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