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熊孩子】
大人常常认为熊孩子“没心没肺”,市民林先生曾经也这样认为。可是前两天,他被儿子班主任约谈,怀疑儿子有抑郁倾向。“他才读小学呢,这也太吓人了。”林先生表示,孩子在学校比较调皮捣蛋,因此他平时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厉,但孩子性格总体偏外向,压根不会跟抑郁联系在一起。记者调查发现,林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家长有点“讳疾忌医”
记者从市区一所中学了解到,该校几乎每个年级都有4、5个学生开具过抑郁证明,其中以男生居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方法又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不愿跟家长交流,甚至不愿回家”,该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与中学生不同,小学生的问题则更多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
园区一所学校的心理老师告诉记者,一旦发现孩子有特殊性,学校会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儿童医院保健科诊断治疗,“但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表现得很排斥,不相信也不愿意接受孩子有心理方面问题的事实”。这位老师表示,他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有很明显的多动症症状,在他的建议下,家长先后在苏州两家医院做了诊断,结果截然相反,“家长就选择相信不是多动症的那份诊断,坚决不肯去上海的大医院再确诊,结果现在这个学生的症状越来越明显”。
家庭教育不当难辞其咎,大人应和孩子“做朋友”
园区文萃小学心理专职教师施英是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和网上家长学校专家讲师团成员,她介绍说,排除先天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隔代养育、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从小对孩子过于溺爱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这一问题在单亲家庭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施英给记者讲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某次上课铃响时还没有回到教室,而老师没有注意到他不在座位上,就自然而然地把教室的门关上了。可就是因为老师的这个动作,居然让这个男生情绪大变,冲向教学楼4楼要跳楼。经过了解,这个男生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从小跟爸爸生活,平日里爸爸对他几乎不闻不问,回到家就会关起房门打电脑游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老师关门这个动作就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才会有那么大反应”。
施英表示,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应只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应该俯下身来,和孩子做朋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将负面情绪及时消化。另外如果孩子不经意流露出“不如死了算了”之类的话语或念头,不要简单地把它当成是一句玩笑,而是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