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代圣贤>【历代圣贤名言警句】(九)
【历代圣贤名言警句】(九)姚信·戒子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网  2014-09-29 18:02:00   责任编辑: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图语:《艺文类聚》,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七年(624年)成书,历时三年】。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

  【图语:《艺文类聚》,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七年(624年)成书,历时三年】

  【原文】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衹所以自毁耳。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可不勉哉!


  【说明】

  《艺文类聚》为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七年,历时三年编成。全书约百余万言,分为四十六部,以事物分类编制为常例,分天、地、人、事、物等四十六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随类相从”,是类书编纂体例上的一大改革。《艺文类聚》二十三引姚信《戒子》。

  【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本文责编: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