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代圣贤 > 道义相投
道义相投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55:40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简堂禅师于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从天台景星岩,再赴隐静寺任住持。住在景星岩附近的休休堂中修心养老,得知简堂禅师将要离开景星岩,他就作了和陶渊明的韵诗十三首,...

 

  【图语:禅林宝训之道义相投】

  道义相投

  简堂禅师于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从天台景星岩,再赴隐静寺任住持。当时有一位吏科给事吴公芾,是宋朝的明儒。住在景星岩附近的休休堂中修心养老,得知简堂禅师将要离开景星岩,他就作了和陶渊明的韵诗十三首,为简堂和尚送行。这十三首中第一首共十六句,以下各八句。

  第一首的大意说:我自致仕以来,今已年老,退归林下,已与世间不大往来了。幸赖有吾师善知识,时常能来到我这草庐,为我讲解佛法的道理。并劝我多读佛教的经书。师既要回归岩上,我也备了油灯和车子,与师同去。到了景星岩,师就备了饭菜,拿出钵盂,要我随师共同用餐。这种谦和慈蔼的态度,使我感觉到,能够与师同居此岩。我想,这景星岩固然高峻,超过山海经图上所注明的高度。但比起吾师的道德之高,则此岩还是远远不如。

  第二首的大意说:我原打算在这山窟里度过余生。因为这里四面都是高山环绕。虽然知道这附近有一处叫景星岩,有好几年想上来但都没有来成。今天才有这机缘来到这里,始信天下有如此奇伟绝妙的胜境,站在这里,看下面的群山叠叠,只觉得底下每一座山都是那么矮小。这么奇妙的山岩,又得到我们这位高妙的师父为岩主,二妙相得益彰,更是妙不可言了。

  第三首的大意说:我的家乡本来也是住在湖山之上。放眼看去,触目尽是绿水青山,幽林丘阜;但若与此山的高绝秀奇相比较。我们周围那些山,都只是能算是小土丘了,没有一座山可以与此山相匹俦的,试看这里,极目远望,千里云山可见;石间的泉水四时常流。我今天刚来这里,顿觉得心胸开阔,眼界高远,实在已胜过以前游历五湖啊。

  第四首的大意说:我今年已七十五岁了,所剩下的光景,犹如挂在树木枝梢上的一片残阳。虽然此身还健在,但后来的日子又能有多长呢?只是希望住在这山林之间,能够与吾师共度这末后的一段时光啊!何曾想到吾师忽然又要离开这里,这真是如同商汤时七年不雨,忽见孤云暂出,令远近的人皆惊慌失措不已。

  第五首的大意说:我平素原也是很喜爱山林的,但为俗务所拘放不开,说来也真是够可怜的。比如以前任当涂郡守的时候,在宦海中沉浮,竟连那儿有一座隐静山都不知道。真羡慕吾师从隐静山来,又回隐静山去,与吾师相比,我真是惭愧啊。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只期望吾师不要去了太久,愿早日归来送我末后这一段残年吧。

  第六首的大意说:吾师的心已是万虑俱空,如同死灰;心寂静,则形也如同槁木了。但为什么四方的衲僧偏要归从他呢?而吾师随缘而往也如空谷回声一样,有人怎么喊,空谷也就怎么应。但我这尘劳垢秽的身形,正等待吾师用醍醐来洗涤,更愿吾师为我点上佛祖光明的心灯,来照破我这痴暗的心地。

  第七首的大意说:生长在岩间的树林枝叶茂盛,一到夏季以来,更是绿荫蔽日。以前这里只不过是荆棘丛生的地带,想不到现在却成了丛林。我正要同四方衲僧一起听吾师如同海潮音般的说法,岂知人生聚散无常,才相聚不久又要离别,怎不叫人既伤感又惊心呢?

  第八首的大意说:我与师互相往来,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彼此相识至今,不觉都已经成了两个老人,然而言语投机无拘无束,风流倜傥,更胜当年。吾师若寂然安坐于岩上,我便为他聚粮作外护,倘若吾师能早日归来,这等相与之乐犹是未尽啊。

  第九首的大意说:每见有许多学道参禅的人,腰中背着褡包,竞相奔走于大江南北,然则竟没有一人真参实学的。口里才学得能说几句扯葛藤的话,便痴意自负起来,以为得心应手。求其道德尊高能如吾师的,实在是希有难得啊。但愿吾师把无上妙道传与有上乘根器的学人,使临济的宗风后继有人,永远发扬光大。

  第十首的大意说:我们家乡历代都有很多出家人,浩浩然如云兴海涌,不可胜数。前有杭州天宁寺重机明真禅师。是一位有道高僧,人家称他为大机,但久已迁化了。幸而还有一位小机(即简堂行机禅师)在,此外还有一位圆极岑和尚。这两位堂堂老禅师,可以说是道纯德备的真善知识。目前诸方丛林所期待振兴的就只有仰仗这两大老了。

  第十一首的大意说:在古时,修道的人或独处或共住,原无住持的事。学者但以各自所证的请求善知识印可,作为传法的宗旨。有人果能真实悟得即色即空的道理,便可以超越生死。可是一般的庸僧,每天只是为衣食操心,为名利奔忙,连自己本来面目是怎么样都不知道,又岂能识得祖师西来意呢?更可耻的是,居然有人为窍据禅席,不惜广送珍奇,以买通权贵的人情,请他们举荐为住持。其虚妄如此,佛法还能靠他来振兴吗?

  第十二首的大意说:僧中固然有道充德备的高僧,士中当然也有超群拔萃的高士。我虽然不能成为高人,但心中亦能粗知行止。吾师本来就是一位高僧中的人物,只是他不肯自居高尚罢了。我能与师毗邻相处于此山中,实在是何幸如之。

  第十三首的大意说:师本来是一个十足的穷和尚,我原先也是一个寒酸的穷秀才。忍穷的心都已经忍得够透彻了。现在老了,怎能不想早日从穷苦中解脱出来趋向安乐呢。今日与吾师暂且离别,望泉石中人幸勿猜疑。吾师只是应彼之缘,盛情难却,才不得不前往,岂是自己真有心要离开这里的呢?

  【立身国学语】此篇举古人道义相投,如水乳相合。

 

【本文责编: 郝菁 】
下一篇: 苦志深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