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代圣贤>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6-16 17: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对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解决这样一个疑问:作为大思想家,康德有自己的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王阳明却很少直接谈论“美”,把他们两人进行比较,会...

 

  【图语:影视剧中的王阳明】

  

  对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解决这样一个疑问:作为大思想家,康德有自己的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王阳明却很少直接谈论“美”,把他们两人进行比较,会不会显得牵强?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美学与美学思想的关系。

  一般说美学是集中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学问,它确立于18世纪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按照莱布尼兹的学说,人的认识除了高级的、理性的认识之外还有低级的、感性的认识部分,所以鲍姆嘉通认为以往的哲学只是研究前者而无视后者,这样就显得不够全面。因而他提出要建立一门与低级的、感性的认识相应的学问——“感性学”。他把这种“感性认识的完善”称之为“美”,因此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就译“感性学”为“美学”。我国所流传的“美学”的名称就是从日本转译过来的。这不仅表明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最早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使得后来许多德国哲学家为完善自己的哲学体系都去研究美学。康德事先也没有想到要专门去研究美学的,但是当他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突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空缺,于是他就想通过对《判断力批判》的研究把两者沟通起来,以致《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批判”成了德国古典美学、乃至现代美学的开山之作。但是,在鲍姆嘉通、康德之前是否就没有当今被称为“美学”方面内容的研究了呢?也不是,否则人们撰写西方美学史时为什么会一直把它追溯到古希腊早期?而在我国,尽管先哲们少有谈论美的,但还是可以整理出一部美学思想史来呢?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的哲学论著中却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所以我们就两人的美学思想来进行比较研究,那完全是切实可行的。

  二、什么叫做“美”?

  通常人们都认为美是“好看”、“好听”,亦即悦目、悦耳的,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就是这样来看待美的。但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近乎常识性的认识,因为在我看来,美虽不离经验,但也并不等于一定要按照经验主义那样来理解,似乎除了凭感觉所得之外就没有超乎感觉经验方面的内容,即除了经验性层面的内容之外,就没有超验性的层面的内容。其实,就西方美学史来看,自古希腊开始就分为这样两派:柏拉图把美学看作是由“理念”分有的,着重强调美的超验性;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源于客观世界,着重强调它的经验性。到了中世纪,有些神学家如圣维克托的雨果把美分为“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并认为“看不见的美”高于“看得见的美”,他强调的就是美的精神性、超验性。甚至英国经验派美学中的一些偏向于主观方面的学者,如舍夫兹博里、哈奇生等人,也持这样的观点。虽然他们在谈论美时都立足于经验,关注物体的比例、和谐、合度等等,但认为这之所以美是由于体现了宇宙的精神。因而他们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强调对美的观照要有一种“内在的感官”,一种在视、听、触、味、嗅这五官之外的“第六感官”,这就表明审美不完全是直接凭借感觉,而且还要通过心灵,因为只有心灵才能指向和通达超验世界。康德尽管竭力想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美的分析”中从感官对象出发来讨论美,但他认为审美可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至善”,所以他的美学思想在精神实质上还是倾向于超验的。这看似带有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其实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美的问题极有帮助,而且与我国传统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也十分相似。我国近现代美学受常识和经验主义的思想影响较大,加上建国以来引入的前苏联的美学基本上是一种“艺术哲学”,所关注的都是“看得见的美”,而无视“看不见的美”。这在某种意义上把对美的理解不仅狭隘化了,而且也浅俗化了。如果我们同时看到有这样两种美,我们就可以理解,美不仅存在于感官的对象中,存在于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中;它还存在于我们心灵的对象中,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体验和感悟中。这样一来,我们对美的理解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就可以把审美与人生联系起来,把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之说。当陶渊明领悟到过去自己的心灵都是被肉体所支配的(“心为形役”),当苏东坡发现以往的自己不属于自己(“此身非吾有”),而宣布要与他们自己过去决裂,这难道不能说明他们都已进入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的境界了吗?他们的共同之点都在于摆脱了功名利禄的约束和强制而进入了精神的自由状态。我国传统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知识论哲学,因而在方法上也比较重理性分析;而我国传统哲学是人生论哲学,在方法上比较重直觉、感悟,比之于西方哲学来说,显然更富有审美的精神。所以,如果说美学在西方是由哲学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逻辑的认识”相对的“感觉的认识”的学问,是为了弥补哲学的欠缺和不足的;那么,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美学可以说就是它自身蕴含的一种精神,以致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往往是不可分的。庄子的“乘物游心”、“与天地齐”等自然是最富有审美精神的;而孔子说自己“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称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赞同曾点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这难道都不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而这都不是凭感官所能得到,而只有心灵才能领悟,是一种“自由”、“自得”、“自足”的,就像王阳明说的“有凤凰于千仞之意”的超越性的生存体验。王阳明对儒、道、释三家都深有研究,除了儒家的人生理想之外,也吸收了道家以及后来释家的某些思想。所以,就其美学思想来说,我觉得他的丰富性并不亚于康德,这就是我做这篇比较文章首先必须消除的思想疑虑。

  再看王阳明、康德两人的美学思想有没有可比性。我认为从个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来说,他们不仅都是中西哲学史上承先启后、开创一代新风的大家,而且在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前一方面而言,王阳明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了道、释两家,特别是释家的“一切唯心”的思想,把“天理”落实到内心而提出“良知”,提出“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我国传统的伦理学从“他律论”转向“自律论”,赋予伦理学以美学的精神和内涵,并通过泰州学派、黄宗羲等人一直影响到我国当代新儒学;而康德融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把它改造成认识论中的构成原则、伦理学中的范导原则,不仅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且以叔本华和狄尔泰等人为中介,一直影响到现代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等西方的人本主义等哲学和美学的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堪称我国和西方在哲学和美学思想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后者而言,王阳明从“为己”、“克己”、“成己”的思想出发,把“与天地万物同流”看作既是一种“仁境”,也是一种“乐境”,把审美境界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康德把审美看作既是排除欲念的“静观”,又是激发意志的“震撼”,以求两者共同参与来推动人的自我超越,把人引向“至善”,来完成人的本体建构,与王阳明一样,都是立足于以人为本。尽管他们的思想都不免带有某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在探讨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社会的建设方面显然都代表了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国的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如梁启超、冯友兰、牟宗三、李泽厚等都指出我国的宋明理学类似康德,如李泽厚认为:“以朱熹为首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实质意义上更接近康德”,“由于宋明理学细密地分析、实践地讲求‘立志’、‘修身’,以求最终达到‘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把道德自律、意志结构,把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庄严伟大。在世界思想史上,大概只有康德的伦理学能与之匹配或相仿。”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我觉得似乎还有些笼统,因为宋明理学中还有不同的派别,其中与康德最为相近的我觉得又首推王阳明。这就是我们做这篇比较文章的充分理由。

【本文责编:沈碧梅】
上一篇:王阳明谈教育